红网时刻1月11日讯(通讯员 乐龙臻)新田县辖11个乡镇,2个街道,是革命老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文明县城、省园林县城,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脱贫摘帽。新田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上世纪60年代,新田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大办农业,兴修水库72座、塘坝9652座,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赢得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南有新田”的高度赞誉。
然而,新田县水资源分布不均,金盆镇、枧头镇、陶岭镇等乡镇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全县有名的干旱死角,旱季主要靠山塘蓄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及其他农业生产,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山塘不同程度存在淤积严重、涵卧管渗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
为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的关心支持下,新田县争取列入了全省2021年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项目县。为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新田县坚持早部署、早宣传、早发动,尽最大努力以“小”资金撬动“大”民生,迅速掀起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建设新高潮。截至2021年12月,全县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完成总投资1140万元,建成小水源工程333处,新增蓄水能力85.6万方,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818亩,改善灌溉面积7512亩,受益人口约8万人,实现了“小水源、大粮仓”目标,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
精选项目,解决群众最急最盼
“全县山塘这么多,如何精准选择要实施的项目,如何发挥最大效益?”新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并立即召开了全县调度会安排部署。
一方面,严格按照“四自二会三公开”(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村委会、理事会,项目选择公开、理事会选举公开、工程建成后财务公开),由各乡镇组织各村分别组织召开支委会、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提出项目建设申请;另一方面,各乡镇(街道)、村委的同志分别到各项目现场实地核实,对项目建设地理位置、建设后效益、工程规模等基础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做到选择实施的每个项目在建设后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采取这种模式,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准确的选择项目,解决好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金盆镇党委书记唐小军表示。
广泛动员,盘活各方资金参与
“如果镇上要给我村山塘清淤维修,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我家愿意投入全部劳力。”在今年大坪塘镇大山仁村召开的小水源工程动员大会上,该村村民谢小生说。
小水源工程建设涉及面广、点多,资金投入是保障。为了破解难题,新田县按照“1+1”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出资用于小水源工程,共投资500万元,其中从涉农整合资金中挤出10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宣传,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引导受益大户积极投资。此外,各项目所在村乡村振兴后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额外资助小水源工程建设。
“在小水源工程实施时,我自愿筹资3000余元投入工程建设中,自己也加入施工队伍中去。”骥村镇肥源村山塘承包户石雄华村民表示。
截至目前,全县群众投劳折资640万元、7200人次。
下放项目,充分调动乡村积极性
项目建设关系到项目效益的发挥。为此,新田大力推广“四自二会三公开”,将项目建设下放到各个乡镇或村委,以各乡镇(街道)或村委为项目实施主体,择优选取施工队伍,这样即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又充分调动了乡村两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石羊镇的沙田村、欧家窝村、夏源村,金盆镇的下塘窝村等82个村由按照“四自二会三公开”流程进行选举投票产生的村级理事会负责实施;金盆镇的骆铭孙村、大坪村等68个村由镇政府按照“四议两公开”选取施工队伍,接受群众监督。
严格标准,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工程建设,效益为王。为切实把工程抓出效益,新田县坚持用最“小”的钱办最“大”的事,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此,新田县水利局加强了对各乡镇业务指导,严格按照标准督促和验收,要求各项目要把清出的淤泥回收再利用于护堤护坝护坡,对涵卧管进行全面维修改造,保障正常放水,进一步扩大了小水源水面面积和容量,把每一个项目都做成精品工程,确保实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我们村的那几个洞中的农田,未实施小水源工程建设时灌溉面积不到30亩,并且存在不同程度漏水,干旱年景的时候尤为突出,经过建设小水源项目,为我村10余口塘清淤后整治,不但新增恢复了灌溉面积59亩,还改善了灌溉面积91亩多,也不漏水了,效益比以往翻了几倍。”金盆镇下塘窝村村委书记谢玉雄说。
从严监管,确保不“跑、冒、滴、漏”
“项目这么多,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如何监管得过来?”在发改、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的常规监督下,新田县充分发挥各乡镇基层水管员作用,充分保障工程建设需要。
“各乡镇的水管员大多在基层从事水利工作20余年,是水利的行家老手,在工程建设前期摸底、中期的施工、后期资料的整理验收等都非常的得心应手,能严把计量关、质量关。”新田县水利局局长周日升表示。
同时,新田县严格实行项目打表制,采取项目公示、民主决策、群众监督、验收打分、财务公开等方式,确保全县13个乡镇(街道)150个村的项目资金不“跑、冒、滴、漏”。
建立机制,保障后期长效管护
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及时将项目移交所在地的村委,压实管护责任,签订《工程交接单》《工程管护责任书》,并对实施的小水源项目定期的巡查检查。
同时,新田县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和奖补制度,将小水源工程运行情况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鼓励各村对小水源的日常维修维护,其中部分小水源承包户主动管护,并安排部分收入资金投入到日常的维护。县水利、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不定期地对每个乡镇的小水源工程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对后期管护得好的乡镇、村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补,确保建成后的小水源项目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