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阿姨在“大礼堂”生活28年:老街坊搬走了,烟火气还在

2022-03-07 10:54:09 潇湘晨报 编辑:李丽
字号:

版权所有

3月5日,长沙下六铺巷,一家酒吧灯光艳丽,一片暖黄光亮洒在大礼堂的白墙上。组图/记者 吴陈幸子

版权所有

3月6日,长沙下六铺巷,同在一片屋檐下住着,串门也很方便。

一座城市被人称为“老城”,一条巷子被人称为“老巷”,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给这里填进了独特的“人情味儿”。一座大礼堂,因为有了今天的主人公梁慧和她的邻居们,而有了活力和生机,这座大礼堂的“古老”也因此增添了一些意义。

51岁的长沙市民梁慧一直坚信,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家庭住址写的都是“大礼堂”。她在大礼堂生活了28年,水表电表上写的也是“大礼堂”。

3月6日,她翻出各种证件,想证明自己没错,但似乎记忆出了偏差,上边分明写着是“天心区下六铺巷”。

下六铺巷,临近湘江风光带碧湘门广场。

巷子里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据梁慧介绍,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大礼堂被改成湖南电梯厂的职工房,梁慧和丈夫在1994年分到其中一间房,自此就在这住了下来。

回忆起当初职工们生活的情景,梁慧说:“大家隔着一条廊道,廊道上只要有一家的灶台出现了响动,其他家的人就陆续出来,几张桌子排开,端着碗筷上桌,吃团圆宴。”

对梁慧而言,那是同家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在这28年里,梁慧见证了湘江路的扩建、周围高楼拔地而起;湘江河畔的灿烂烟花、沿江风光带上绿树林立,也见证了礼堂的破败与翻新,街坊邻居的逝去与迁移。

礼堂改成职工房,邻居处成一家人

3月5日晚,夜雨连绵。走到下六铺巷,旁边装饰别致的一家酒吧里灯光艳丽。一片暖黄色的光亮洒在大礼堂的白墙上。

梁慧说,这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建于1956年,后来湖南电梯厂职工房紧缺,于是改变大礼堂的格局,分出11户单间给员工住。每间的面积是20平方米左右。所有人的吃饭、睡觉、工作学习,都在里面。

梁慧和丈夫是在1994年分到了这里的一间房,在进门靠左第一家。那时候,大礼堂周围还有几栋楼都是单位职工的住房。按梁慧的话来说,当初大家常常是楼上喊楼下吃饭,楼下叫楼上喝茶,关系很好。

“虽然各个楼的邻居关系都好,但大家最羡慕的,还是住大礼堂里的11户人家。”梁慧说。那时候梁慧和邻居每个星期都要聚餐,“反正各家灶台都看得见嘛,只要方便,就拼个大长桌一起吃。要不就是下午坐在廊道里唠嗑。”梁慧说这里冬暖夏凉,某户人家说:“我一会准备包饺子来着!”其他人就招呼说:“那就拿过来大家一起帮忙包了嘛!”

梁慧记得有一次大家吃龙虾,“1999年的时候吧,龙虾便宜,才一块多钱一斤。当时有一家做了,说好吃,就要再弄一回。于是,大家就你买十斤,我买十斤把龙虾买回来。一个锅不大嘛,就分成几锅来做,各做各的口味,然后几锅龙虾一起搬上来,大家围着一起剥虾吃。住在其他楼栋的人,馋得要死,哈哈!”

吃饭是梁慧提起最多的事,其次就是小孩,这里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反正所有的孩子当时都觉得自己家做的饭菜不好吃,别人家的就美味。”梁慧笑着说。

有时因为工作或者意外情况回来得晚,梁慧就发现自家孩子在邻居家里被照顾得妥妥帖帖,心里有些感动。梁慧还曾把别人家的孩子带回娘家,“我把邻居家的孩子当侄子一样照顾的。”

还有一次,梁慧的孩子不见了,那时孩子只有三岁。她很担心,怕孩子去江边出了事,也怕被人拐走。急得到处寻找。结果一听说孩子不见了,礼堂里的所有人都出来帮忙找孩子。最后,有人在邻街的一个路口找到了孩子,把孩子带回到梁慧的跟前。“大家都处成了朋友啊!”记者听完后感叹。梁慧摇摇头说:“哪止朋友,都是家人一样在处!”

曾听滴答漏雨声,也曾呼朋唤友赏烟花

2012年下半年,梁慧有一天回到家中,发现吊顶有几处地方剥落了。她当时没放心上,但还是打了社区电话。社区的工作人员让她自己检查一下大礼堂外墙,结果她发现了一条手指宽的裂缝。这着实吓着梁慧了,她想起之前自己随手记下过住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电话,赶紧将这个问题报了上去。

后来相关人员到现场检查发现,大礼堂旁边的房子在装修时,打地基的动静太大,影响了大礼堂的外墙。虽然住户在里边没注意到,但其实大礼堂外墙已经歪了。

这是梁慧印象里,大礼堂的第一次翻修,“大家都搬出去找房子住了两个月才回来,红砖墙已经变成白墙。屋顶的瓦也换了,之前困扰大家的漏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以前下雨天总会带来麻烦事,梁慧说床铺常常被打湿,孩子都要送去别家睡。“大家就只能用脸盆接雨水,再用捡来的广告纸糊在房顶上。”梁慧说。

在这住了这么久,除了大礼堂本身,梁慧也目睹着湘江沿岸的变化。道路扩宽、高楼拔地而起,地铁线路贯通全城。“之前不是每周末都放烟花嘛,那时候风光带的树还没长这么高,我们站门口就能看烟花。要想视野再好点,就可以去后边那栋楼的四层,看得清楚得不得了。”梁慧说。

梁慧想起国庆60周年的那次烟花,当时她把爸爸妈妈从乡下接过来,妹妹和另外一个侄子也跟了过来。大家就为了看这场烟花,像过节一样的。虽然离江边近,但那天大家下午三四点就去占位置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换梁慧先回来做饭,然后大家轮流吃饭。最后大家挤在好位置上观赏完那场盛大的烟花。“我爸爸看完说,‘可以,还要得!’”梁慧笑着说。

住在这里的人家没有谁会闭上房门

多年来,每当除夕夜,就只剩下梁慧一家人住在大礼堂。其他人无论是单位职工还是后来的租户,都会回老家团圆。梁慧家每年会准备一些鞭炮,除夕夜放一挂,大年初一再放一挂,好像是特地留给大礼堂的一场喜气。

在2016年到2017年之间,大礼堂里的单位职工都搬走了。“有些年纪大的已经去世,有些是子女长大、成了家,把他们接过去了。”梁慧说。

唯一留下来的,还是梁慧这一家。也因为如此,如果有新租户进来,一定得和梁慧“打好关系”。配大门钥匙、缴纳水电费等,梁慧是最佳求助对象。不过很多时候都用不着他们开口,梁慧就会在自家门口闲站一阵,喊道:“你是要买菜不?你要配钥匙吗?”

现如今,里面的租户情况梁慧基本了解。比如,舞台那家是做特色菜的,她家最热闹,不过现在回老家去了;隔壁那家是卖捆鸡的;那家的爹爹收蛇皮袋,去年刚搬过来;另外两间房是一家人,卖水果的,他们家那个小孙子是自己看着长大的,现在都读一年级了。

3月6日上午,因为雨天,大家都没出去做生意,好几户人家都待在家里。中午,在学校实习的孩子回家吃饭,梁慧准备炖一道牛腩罗宋汤。

那家收蛇皮袋的爹爹推着自行车回来了,后座绑了一叠袋子。“下雨天还出去啊。”梁慧问他。爹爹轻声应了一句,随后闷头把袋子卸下来,搬回家。

爹爹这家的旁边,是那个读一年级的小孩家,他的哥哥正在台灯下写作业。“现在住这里的小孩就只有他们两个了。”梁慧说。曾经住这里的小孩都已长大成人,其中四位考上大学,梁慧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

小孩的奶奶正在做饭。她刚和梁慧交流完做菜的心得,准备炖鸡。按理来说是道好菜,但一年级小孩却被老干妈拌凉豆腐迷住了。

梁慧在旁边无法理解地摇摇头,说:“这真的好吃吗?”正在梁慧疑惑时,那个一年级小孩挖了一勺给哥哥尝味,哥哥一口全吞了下去,弟弟尖叫了一声,又哈哈大笑起来。

梁慧走到两个小孩的家里,跟他们探讨凉拌豆腐的口味。不知道是哪一家突然放起了歌,回荡在廊道里。爹爹仍在家里整理着蛇皮袋,房门敞开着。

“你孩子回来啦。”有人大喊了一句,梁慧闻声而出,又回到自己的灶台边。此时,饭菜的香味已经渐渐弥漫在整个大礼堂里。梁慧说:“香味飘不出去的,因为它这个屋顶很高嘛,香味只会在礼堂里面飘。”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