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乡村“活”起来

2022-03-07 17:30:55 红网
作者:王媛媛 编辑:彭笑予
字号: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也成为热点话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委员在两会上提出,乡村振兴要与乡村人才培育、乡村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其中农民是主体。

前不久,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接力动员全省乡村振兴干部,树牢“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政府为主干的事带着农民一起干,把农民自己能干的交给农民自己干,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由此可知,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激活乡村文化,提振农民精神,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调动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唯如此,乡村才能“活”起来。怎么做?笔者归纳总结了18个字。

做学生

2021年2月25日,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们齐聚一堂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电视直播,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

图片1.png

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集中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了解什么是乡村振兴,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才是乡村振兴。引导农民找回学生时代学知识的状态,通过广播、电视、各种网络平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目标和要求,明白什么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包括哪些方面的振兴等。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航向,才能在乡村振兴这条汪洋大海上乘风破浪,到达幸福美好生活的彼岸。否则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其他村庄的经验做法,结果事与愿违,打击振兴乡村的自信心。

不仅农民要学习,乡村振兴干部更要学习。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要激活农民的创造精神,抱着学习的心态,辩证看待农民提出的想法,合理的、有价值的地方带着农民一起放在实践中去运用,不合理的地方则和农民一起商量、探讨,集聚智慧,共谋振兴。

开眼界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但需要提高警惕的是,农民容易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前物质生活,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笔者认为,开眼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让农民通过实地参观、在网络平台上看典型示范乡村的建设情况,看当地农民生活的幸福程度,对比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自身生活状况,了解差距,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动力,增强“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同基层党组织一起,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思考出富有本村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法。

树目标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只有树立目标,并努力践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村级各类组织的“车头”,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等,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

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农民一起摸清本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厘清长处和短板,制定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扬长补短,每天实现一个小目标,每年实现一个大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的生活才能更上一层楼。

鼓干劲

2020年11月6日早上,赴京参演《大地颂歌》的十八洞村民圆梦北京,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升国旗仪式。

图片2.png

2020年11月6日,十八洞村民代表身着苗族服饰,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激动人心的升国旗仪式。

村民眼神里透露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令人动容。笔者相信,五星红旗缓缓上升至旗杆最高处,迎风飘扬的画面,会一直留存在村民脑海里。如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劲头也会更足。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光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一股干劲,推动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驻村帮扶干部适时表彰、奖励农民,替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

但在加油干的同时,要稳住心态,不能急于求成。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不能指望一口气吃成胖子,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脚踏实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稳信心

“我们一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 “我们一定能攻克难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论是中国革命阶段进行的革命斗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进行的脱贫攻坚,中国人民都信心满满。

那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拿什么来稳信心呢?笔者认为,要激活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通过阅读书籍、学习新技能等途径,增强自身本领,以满满的底气和信心建设美好家园。

2021年10月18日,泸溪县文旅广电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2021年芭蕉坪村苗族挑花培训,在该县洗溪镇芭蕉坪村开班。滕静蓉等非遗传承人为苗家绣娘传授苗族挑花技艺。

图片3.png

苗家绣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挑花技艺。

图片4.png

汨罗市罗江镇山秀村坪上文化广场春晚现场。

在汨罗市罗江镇山秀村坪上文化广场,一场别样春晚精彩上演。《红歌联唱》《爱我中华》《这盛世如你所愿》等20个节目精彩上演。

乡村春晚营造了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风貌,体现了农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乡村文化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农民自身本领增强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乡村振兴的信心也随之稳了。此外,还要让农民看到乡村每一年发生的新变化,欣喜于乡村新变化,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进而增强信心,这就要求广大乡村振兴干部,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干出成绩。

求实效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适宜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各种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感受乡村振兴的魅力。因此,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不能好大喜功、夸夸其谈,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干,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农村基层党组织、驻村帮扶干部要带领农民一起干,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检查工作是否做到位,农民是否满意。只有农民看到实效了,满意了,对乡村振兴有信心了,愿意干了,乡村才能“活”起来。

乡村,是农民自己的乡村。乡村新貌要由农民刻画,乡村历史要由农民书写。笔者相信,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每天正能量满满,干劲十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就一定会硕果满满,必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让我们一起期待活力满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73c226d4-29af-4b9b-90fb-71ccaa874a01.gif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