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麟淇
红网时刻记者 杨朝文 朱丽萍 长沙报道
在讲究体力、毅力和胆力的深井矿产开采行业,女子同样不比男性差。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麟淇就是最生动的典范。
走进中南大学岩石力学实验室,成堆的石料中,扎着干练马尾、长相清秀、身着满是灰尘的深蓝色实验服的黄麟淇,正带着一群研究生仔细观察着一块破碎石灰岩样本的碎裂走向和横截面纹理。他们利用机械不断给岩石施加重压,模拟深井矿山中不同种类岩石遭受巨大压力时的岩爆机制,探索出矿山灾害防控的最佳方案,为矿工生命安全保障撑起一道保护伞。
黄麟淇带着一群研究生在实验室上课。
“矿产行业虽然是公认的夕阳产业,但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让矿产行业焕发活力,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推着鼻梁上的眼镜,黄麟淇爽朗的笑道。
事实上,这份努力,这件很“酷”的事,远远没有黄麟淇说的这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层浅部的矿产资源已经逐步开采殆尽,很多矿山都在往地底深处挖掘。在深度超过800米的深井矿山中,地压大、地温高、矿井瓦斯涌出量大……越往下挖,环境就更复杂,也越危险。这也正是深井矿工和黄麟淇共同的工作常态。
在地面上,黄麟淇也像其他不少女孩子一样,不敢在深夜看恐怖片,不敢在游乐场坐过山车。而面对深井矿山中的岩石,探索地下未知领域,她则有着不输男性的毅力和勇气。在黄麟淇看来,这份毅力和勇气的来源,正是来源于自己对所研究专业的无限热爱。
黄麟淇的教学日常。
黄麟淇说,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要想像矿工一样下到矿井深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以前,出于矿山安全管理和一些地方传统迷信思想考虑,一般情况下,女性都会被拦在矿井之外。攻读研究生期间,黄麟淇和导师科研团队第一次到某矿山现场进行实地科研考察时,就碰上了这样的问题。
当同伴们都顺利下井后,兴高采烈的黄麟淇正准备进入罐笼时,却被现场安全人员拦下。无奈之下,黄麟淇只得脱下装备,攥着安全帽往回走。这样的情节,黄麟淇连续3天都在亲历。最终,在她的不懈坚持下,这份坚持成功打动了矿山负责人,黄麟淇得以到达地底1000多米深度的开采层。
在地下,矿工以男性为主,没有设置女厕所;脚下穿的高筒雨靴尽管左挑右选找到最小码,仍然需要在里面套双鞋,大小才刚好;矿井作业层如同暴风骤雨前的闷热,外套都可以拧出水……首先克服这些困难,黄麟淇才能完成第一步的研究工作。
在地上,还有搬石头、砸石头、磨石头、压石头这些基础工作等着她。为了不拖整个科研团队的后腿,黄麟淇只能在这些“粗活”中拼尽自己的全力,尽管搬石头有时被压伤,磨石头让双手比不少男生的手还要粗糙,黄麟淇仍然乐在其中。
黄麟淇下矿留影
也正是经历了复杂的深井矿山环境,黄麟淇不顾周围人劝阻,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为深部岩石力学与矿山灾害防控,以及深部岩体开挖诱发岩爆等灾害机理与防控等方向。她研发的微震监测系统与微震信号精准辨识等方法也成功应用于贵州开磷沙坝土等矿山的实际微震定位和灾害预警中。深部金矿整体地压管控与高效开采技术等研究项目,也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一系列成绩与奖项的背后,很难用只言片语形容这位1987年出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所付出的汗水与经历。得益于她的研究发明,深井矿山越界开采、非法开采等行为无处遁形;岩压出现异常、岩爆事件即将发生,矿工能第一时间收到警报,及时撤离,深部资源开采的灾害防控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矿冶类专业丰硕研究成果的老牌高校,中南大学有着无数前辈和老师,用他们拼搏执着的治学和科研态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前行。”十余年时间,身份从学生变成老师,黄麟淇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如何帮助深井矿山安全开采,助推矿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初心。
“有梦想,就值得去奋斗,拼尽全力去奋斗。”如今,抓紧科研不放松的同时,黄麟淇也在全力备战全省教学技能大赛,通过提升教学能力,培养更多热爱矿产行业、热爱深井矿山岩石研究的人才,为湖南人才建设添砖加瓦。
相关链接:
伍树松“恋上”松树皮 只为提取最佳配方养肥猪︱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①
怀着一颗爱国心 杨鑫想造中国“芯”|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②
和新冠病毒“打架”,谭德勇越打越勇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③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