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这句来自电影《少林足球》的经典台词,想必观众都耳熟能详。
在大荧幕的作品里,谈论梦想主题最多的应该是竞技题材,在光影交错间,不管主角最后是否赢得了胜利,都无法抹掉体育精神带来的独特魅力和心理鼓舞,这既是一部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
适逢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女性运动员于世界大放异彩之际,女性励志题材电影《印度女孩》也即将于3月18日与观众见面,这部讲述出身贫民的印度女孩蔻茜在坚守板球运动之路上突破偏见与阻挠,最终上演逆袭人生的电影,让很多观众联想起曾经刷爆网络的另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两者都是通过最质朴的价值输出,以及超越一般体育作品的动人情感,让观众燃起了坚守初心的斗志。
从被歧视到站上巅峰,不知不觉已被父女亲情戳中
电影《印度女孩》中,来自印度农民家庭的女孩蔻茜,因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热爱板球,但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板球向来被认为是只属于男人的运动,这也让蔻茜追逐板球的梦想一开始就受到层层阻碍。
从学校,到邻里,从性别,到着装,蔻茜一路遭受着旁人鄙夷言论的评价、费解目光的凝视,然而即使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她依然坚挺着自己的信念,向着最高的荣誉不断前进。
无庸置疑的,蔻茜象征了众多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女性竞技选手。她有着任性并且有点倔强的性格底色,也经历过失败想要放弃深爱的板球的时刻,然而让人动容的是,蔻茜的低谷处,总有人在陪伴着支持着,这个人便是她的父亲,托举起蔻茜整个人生梦想最有力的肩膀。
父亲的爱是隐晦的,是坚定的,是不计回报的付出。电影《印度女孩》中,蔻茜的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看似笨拙却深情的方式在默默地守护着女儿的梦想。
第一次让人动容,是在父亲送蔻茜亲手制作的板球拍时,递过球拍的瞬间,也将一粒梦想萌芽的种子交给女儿,当看着电影中斜阳洒过父女脸颊的时候,怎能不为此所动容呢?第二次、第三次、随着剧情发展,这份父爱在蔻茜的辛勤训练背后悄然满溢,在赛场上面对性别的质疑挡在女儿面前,守护着女儿的热爱而不惜丢掉仅有的安身之地,种种举动都让人动容,也令人想到一直在身后守护着我们的父母。
片中深厚的父女亲情令人感动,蔻茜从一个青涩的小丫头到为国争光,为自己正名的铿锵玫瑰,那份年少轻狂的蜕变,拼搏的艰辛,都让观众看到了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体育竞技者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是难以想象,且让人佩服的。
励志故事背后,是针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此前的电影预告中,蔻茜教练的一句话让不少观众深受激励,“这个世界上只有成功者才有发言权。”蔻茜用自己热血励志的故事,给予观众直抵内心的震撼,这也是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核。
这部电影最大看点,不仅仅是蔻茜的励志故事,也不仅仅是用影像的方式传递了父女亲情,在这些主题背后,它在引导观众思考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包括对待梦想的坚持,对于女性群体的呼告等。有关梦想的坚守,这份意义体现在蔻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抉择上,更体现在从赛场到人生竞技场上,蔻茜的自我超越。她的生命因坚守而变得更充实多彩,她的这份坚守也将女性再次领至世界舞台面前,让女性这个词,更有意义。
电影里,来自印度农民家庭的女孩蔻茜,无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她通过自身的奋斗,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将质疑与嘲讽踩在脚下,在坚定的信念下,她以最为耀眼的胜者姿态,给了那些歧视者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印度女孩》试图用一个并不普世的冠军故事,传递一个普世的意义,它希望唤醒所有女性对热爱的坚持与坚守,在挫折与坎坷中逆风而上的勇气。热爱没有门槛,拼搏不分出身。一部电影,在两个小时内让观众看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便以足够了,让观众为之动情、共情,便是佳作。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实习生郑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