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那么,一条预警信息如何及时发出、有效送达,又如何能够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甚至挽救生命?
【极端天气增多】
湖南气温已创百年来新高
“昨天短袖,今天羽绒服。”不少小伙伴感慨,这些年,天气是越来越“任性”了。确实如此,这一点已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实锤。
“去年8月,IPCC发布第六次气候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这个报告有两个首次确认。”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介绍,“第一个是将全球变暖首次确认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个是确认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高温时间日趋增多,近七十年来全球大多数陆地地区的极端高温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超过40°C甚至50°C的温度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就我省来看,1961年至2021年高温日数增加了约37%;2021年我省省平均气温达18.7℃,创下了百年来历史新高,年高温日数达52.1天,同样创历史极值。
除了极端高温天气,极端降水事件也日渐频繁。近七十年来强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全球每升温1°C,日极端降水事件预计将加剧约7%。1961至2021年湖南大暴雨日数增加了约48%,而降水日数却在明显减少,降水更加趋于集中,让涝季更涝。
此外,旱季更旱的风险也在增大。湖南干旱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据统计,1961年至2021年我省8至11月的降水日数减少了约28%,而气象干旱日数增多了约10%。
【防灾减灾行动】
早预警、早行动,是第一道防线的关键
湖南是全国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干旱、高温、低温雨雪冰冻、冷害、风雹、雷电、雾霾等。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凸显了气象水文预报预警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谢益军说。
去年以来,“一条预警信息帮助9位村民躲过一劫”的故事,在湘西州保靖县广为流传。2021年6月29日下午6点4分,保靖县拉响暴雨红色预警,预警信息迅速向相关区域的所有手机用户发送。6分钟后,保靖县迁陵镇哪洞村村民罗景华的手机收到预警信息,但正忙于做晚饭的一家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条信息。
不一会,同样收到预警信息的乡镇干部赶来,将罗景华和邻居共9人转移至安全地带。10分钟后,伴随一声巨响,巨石夹杂着泥沙、植被冲进了罗景华的家。早预警、早行动,9人与死神“擦肩而过”,成功避险。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气象灾害或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比例占自然灾害的80%以上。汛期降雨极端性强、短时强度大,暴雨高发区与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度重合,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如何减少或者避免这些损失?谢益军表示,防范重于救灾,灾害发生之前及早预警是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
揭秘
气象预警如何每次“跑”在灾害前面
“气象预警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每次‘跑’在灾害天气前面并不容易。”谢益军坦言。
谢益军介绍,气象部门紧扣我省防汛抗灾需求,在全省推行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和精准靶向预警发布。即省市县提前2至3天发布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重要警示信息,重在提醒省市县防汛责任人提前进行工作部署;省级提前1天发布精准到市县的预警,重在提醒市县安排防汛值班值守和隐患排查;市县提前3至6小时发布精准到县乡的预警信号,重在提醒县、乡村开展巡查防守;县提前0至1小时发布临灾警报,重在提醒乡镇、村组织群众避险转移。
“总体达到时间上逐步推进、空间上不断精准,让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防汛责任人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御措施,同时确保高级别的灾害红色预警信息精确发送到灾害发生区域内的每个人,赢得宝贵的转移避险时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谢益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汛期,我省遭遇20轮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在33起灾害中使群众成功转移避险,未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因灾伤亡人数创历史新低。我省还在提前灾害预见期上狠下功夫,提前10天以上甚至提前数月发布的气候预测产品,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