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创新百强区湖南占6席,振奋之余更须勇攀高峰

2022-04-10 21:41:02 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肖拓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日前,一份由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榜单在众多媒体刷屏,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无不以上此榜为傲。

百强中,湖南占6席,与湖北并列全国第五。喜人成绩背后,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关键决策,也离不开湖南对创新的鼓励,如对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实行普惠性奖补政策,在全国率先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绿色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产融合作制造业重点企业进行认定奖励等。“十三五”末,湖南全省创新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全国第1,投入总量提升幅度居全国第7、中部第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城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这份创新榜单,虽不能完全体现城市发展的所有成绩,但在当前区域竞争中颇具指导意义。

图片

2021年4月16日下午,“岳麓峰会科技创新专场”活动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举办。

纵横对比,湖南仍有前进空间

在赛迪顾问此前发布的“2021科技创新百强区总榜单”中,湖南4区上榜,分别是长沙市雨花区、岳麓区、天心区和常德市武陵区。

对比而言,长沙进步极大。雨花区从23名前进到21名,天心区从91位前进到第48名,开福区、芙蓉区首次上榜分列第76和第85位,岳麓区现为第30名变动不大。

诚然,这与两份榜单的指标依据变化有关。在创新成效一项,新的榜单少了技术市场技术输出金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两个指标,增加了商标注册量、国务院通报表彰两个指标;在创新生态上,新的榜单增加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两项指标。

图片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省(区)分布情况(个)。

在记者看来,新的榜单标准相对更注重创新“进行时”,即意味着,这份榜单在彰显实力之余,更象征着城区未来创新发展空间。

湖南连续两榜的成绩,让人倍感振奋,但横向对比,顿觉竞争压力之大。

与头部省份相比,差距不小。第一梯队的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这四个省份占据了61个席位,其中排名第四的西部省份四川占12席。与同在第二梯队的湖北、山东、福建、安徽、辽宁相比,湖南优势不大,且在各个区的排名上,还低于湖北。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要成为创新高地,湖南还当继续勇攀高峰。

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记者注意到湖南的两个关键动作,一是“强省会”战略,二是打造“长株潭都市圈”。

图片

2021省会经济占比前15省份。

省会强,强在资源配置中心带动全省

2021年在人口增速上,一批“强省会”城市完胜一线城市。人口流向直接反映发展趋势。

福建福州、山西太原、甘肃兰州、江西南昌都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了强省会战略。还有河北石家庄、贵州贵阳、广西南宁、江苏南京、山东济南等,也都在前几年就开始了强省会的角逐。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并非简单意味着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帮助所在省份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资源、政策与人才。

只有省会做强了,才能谈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带动和辐射。在此次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中,各省的省会无不担起领头羊重责。例如湖北,上榜6区均在武汉;又如四川,12席中成都占据8席。恰巧,四川和湖北也是在实施强省会战略中较为成功的先例。成都和武汉无论是城区人口还是GDP,都位居全国前十。

2021年,成都和武汉占全省经济总量分别高达36.99%和35.42%,长沙则是占全省的28.81%,距离30%这一强省会的标志线一步之遥。长沙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省会首位度超过30%。

图片

岳麓山实验室概念图。

强省会,长沙带头构建“热带雨林”

2021年11月,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

长沙有着全省最好的科教资源,最多的创新平台和最多的创新主体。除了市内五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也曾入选“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记者认为,长沙集聚服务资源,已经建立起“热带雨林式”全面创新生态。

图片

2021年12月10日,长沙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式暨2021中部(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式。

2021年12月,长沙正式启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2年春,岳麓山实验室在长沙开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大飞机地面动力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期明年竣工,还有极端环境电能变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高精尖科研平台正在建设中。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中心在长沙揭牌,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于2月开工,提醒着我们,长沙还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够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填补了多项国产芯片空白,被誉为北上深之后“中国国产芯片第四城”。

图片

2月10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30名博士集体签约落户长沙县。

近年来,长沙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新政22条”“自贸区45条”“乡村8条”以及高精尖人才领跑、紧缺急需人才集聚、青年人才筑梦、“长沙工匠”铸造、国际化人才汇智五大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创新举措落地见效,形成了人才加速集聚的强磁场效应,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引进长沙。目前,长沙市人才总量达到280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位,人才吸引力居全国第十名。

长沙创造了适合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营造了适宜创业梦想成长的气候,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种子落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这个城市长出一片“热带雨林”。

强省会,就是要以长沙这个“热带雨林”为龙头,使之调节全省经济气候,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长株潭都市圈范围图。

长株潭,区域协同带来创新合力

如今,区域发展的竞合模式已摆脱过去的单体城市PK,呈现协同融合之势。

在湖南,长株潭已一并称呼了20多年。湘江西岸,科创走廊串联起长潭,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串联起长株。

3月末,《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公布,这是第四个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中部第一个。长株潭都市圈范围包括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市曾入选“2021年科技创新百强市”,醴陵也是科技创新百强县一员。据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长沙、株洲和湘潭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稳居全省前三位。

图片

2021年4月20日,长株潭三市共同启动知识宣传周活动。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介绍,长株潭以全省14%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2%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这一经济现象背后的支撑引领,很大程度上来自长株潭所集聚的创新平台、高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底,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756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余家;位于长株潭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9家。高新企业和创新平台的数量,直接彰显着长株潭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

记者注意到,《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了发展路线图,提出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长株潭空间布局,强化长沙市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株洲市、湘潭市比较优势,共同构筑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

长株潭都市圈内,将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包括共建研发创新高地、联合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等。

细致一些,则包括共同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积极争取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中心,如强化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人类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等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又如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等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和资源共享,共同营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等;还包括制定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集成资源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

在记者看来,长株潭协同发展,不仅是一省之事,还关乎能否成为“中三角”的关键一角,关乎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在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eea0d18f58d048b29a97d9a8817f43b0.gif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