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望党史百年路,聆听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故事,感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面貌。清明谷雨之交,中央和湖南省级主流媒体采访组行走于广袤的三湘四水,处处山清水秀、屋舍俨然,人民脸上挂着富足的笑容。从地处湖南东北的岳阳平江县到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宜章县,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到“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沙洲村,革命老区呈现着各具特色的振兴发展路径,展现了老区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以及老区干部群众不怕困难、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守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老区不老——湖南革命老区垄上行》系列报道,记者深入老区一线,探访人物故事,反映百姓心声,书写巨大变化,展示奋进征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摄影 张必闻 湘西报道
你或许没来过湘西,但你应该听说过关于“她”的故事。
“她”是大山深处神秘的苗寨,是作家沈从文笔下秀美娴静的“边城”,还是处处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热土: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永顺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红十八师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队伍,从龙山县撤离,突围长征。
历史为湘西赋予了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并驱动着这块土地迸发新的活力。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到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矮寨大桥……湘西用自身刻下新时代的“标高”。
4月20日,中央媒体和省级主流媒体采访组来到湘赣边、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第六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看偏远山区的美丽蝶变。
新鲜摘下的高坪猕猴桃。
猕猴桃“甜”了高坪乡
四月近末,湘西永顺县那咱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园,漫山果树长势喜人,葱茏绿叶压满枝丫。
永顺县高坪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猕猴桃,正是这里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近年来,高坪乡发展特色产业,与从事猕猴桃产业深加工的湘西老爹集团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一体化,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现代农业与规模工业的有效联结。
高坪乡乡长向峰介绍,那咱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园共种植猕猴桃1.2万亩,由永盛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合作社通过社员入社“622”返利与贫困户入股“811”分红,带动全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000元,全部稳定脱贫。
“这些年来,乡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猕猴桃,也不愁销路,每年十月果实成熟,线上线下一起售卖,一个半月基本售空。”向峰还透露了一个喜讯,“去年年底,高坪乡两家银行存款达3亿元,人均存款2万元。”
记者了解到,高坪乡正积极推动猕猴桃新品种培育,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40亩试验基地。改良后,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大增强。
“再过不久,果树开花,蜜蜂授粉,新的果实就要长出来了。”仿佛看到累累“黄金果”,向峰的语气中饱含沉甸甸的欣喜。
矮寨特大悬索桥。摄影:张必闻
曾经的矮寨盘山公路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摄影:张必闻
一座大桥打通苗寨“生命线”
打通一条路,激活一片景。
10年前,湘西德夯大峡谷,跨度1176米的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10年间,在这处高山峡谷间栖息千年的苗寨,如同被打通“生命线”,摇身一变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迎来了他们的春暖花开。
在矮寨镇,苗家乡民和他们的吊脚楼,散发着特有的古朴与烟火气。老手艺人龙云忠坐在家门口,正拿着柴刀劈竹条。“劈好竹条,再削成均匀的竹片,编成各种各样的竹篓。”
湘西是竹篓的故乡,70多岁的龙老师傅靠着一身竹编绝活,吃了半辈子的饭。矮寨大桥通路前,每隔五天,他便运着一车竹篓去镇上赶集,和邻村邻镇的老面孔们做买卖。如今,龙云忠以家为店,老人、老屋、老手艺皆成为德夯景区文化的一部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将他精心编制的竹篓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是村民龙秀成的家。今年59岁的龙秀成是景区卫生管理负责人,还在自家开了“农家乐”,接待来往游客。“客人们到这来,当然想体验地道的农家口味,所以不少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用的都是自己家里种养的食材,味道好、价格实惠,广受游客好评。”龙秀成说,像去年的“五一”期间,农家乐生意兴旺,每天的营业额都能上万。
“绿水青山真正地变成了金山银山。”龙秀成很自豪。
一条高速,发展出整村整乡、成带成片、全景全域的致富产业,带动矮寨镇近3万名群众增收,实现了“一业兴旺带动百业兴旺”。
菖蒲塘村。
女性挺起乡村振兴“半边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凤凰县菖蒲塘村视察,提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
九年来,菖蒲塘村牢记嘱托,立足水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子,这其中,还出现了一张靓丽名片——“女子嫁接队”。
嫁接,是果树繁殖、培育良种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水果种植历史悠久的菖蒲塘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掌握着这门技术。“当时村里商量,怎么把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去?村支书提议组建一个女子嫁接队,对外输出技术服务,我们十几个妇女踊跃报名,队伍就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队长田香群回忆。
女子嫁接队常年奔走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嫁接技术服务。“我在家是媳妇,在外是师傅。”田香群笑着告诉记者,能在外释放自己的能力,借此挣得收入,就是她理想的生活。“这些年来,村里越来越多妇女变身‘上班族’,队伍从最开始的16人壮大到了247人。”
去年,女子嫁接队年创收900多万元,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金剪刀”。
跋涉的不仅是她们,还有日新月异的农村。2013年至2021年,菖蒲塘村产业发展面积由1750亩扩至80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121元增至28538元,成为了湖南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样本村”。
春末的菖蒲塘村,满目皆绿,农机轰鸣,大棚齐整,还装上了智能监控……一派崭新的农田风光,与村民们劳作的身影一起,正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平江县:在红色沃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区丨老区不老——湖南革命老区垄上行①
浏阳市:一条河一首歌,区域合作之风又起湘赣边丨老区不老——湖南革命老区垄上行②
株洲市:革命老区绘就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釉下五彩”丨老区不老—湖南革命老区垄上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