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湖南省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新闻发布会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摄影 李丹 长沙报道
地灾点多面广,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防治难题。为提升隐患发现识别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省对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拉网式排查,并编制了《湖南省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4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张皓,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全面介绍了防治方案与防治重点。
4—9月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为重点防范期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变化大,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和岗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5%,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占全省面积的45.2%。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在册隐患点18311处,威胁人员71.2万人,威胁财产299.2亿元。
张皓介绍说,“我省地质灾害主要为降水引发,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省降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的5-7月,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202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4—9月全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为重点防范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重点防范区域,共涉及72个县市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村切坡建房点、交通干线、水库、在建工程、旅游景区、矿区、学校等为重点防范对象。与此同时,85万农村切坡建房户也需要特别防范风险,由于涉及面广、数量庞大、情况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
建立更新隐患点台账,并实现动态管控
为守护群众安全,大家都在不断努力。
按照属地负责原则,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已完成1:10万地质灾害区域调查、1:5万地质灾害详查,目前正在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隐患底数不断清晰。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也在不断推向精准化。申志军介绍,在2004年与省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省自然资源厅与省气象局于去年再次签订《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御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数据联网共享,构建了“递进式”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通过线上线下联合会商,对全省3小时、24小时和1—3天中短期的天气情况进行会商研判,预测降雨时段和雨量,叠加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时间、范围和等级,以两厅局的名义对外发布。2021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86期,发送手机短信1718.9万余条,预警预报信息力求在册隐患点和切坡建房户到点到户。
与此同时,全社会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的舆论氛围越来越好,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高。省政府每年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新闻发布会,已形成5月份全省集中宣传月的传统,每年5月,开展“5·12”宣传周、“红背包行动”“大手牵小手”等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进山区、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等宣传活动。
技术赋能,探索建立“双防”“双控”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湖南是自然资源部确定的17个地质灾害专业化监测重点省份之一。截至今年,全省已经在2944处隐患点安装了专业化的监测设备且并网运行,逐步形成“人防+技防”的格局。
其中2021年有7处地质灾害因为专业监测设备有效预警而成功避险。特别是2020年7月6日发生在常德石门县南北镇的雷家山山体滑坡,由于监测预警和转移群众及时,近200万立方米的滑坡方量,冲毁了1公里省道、1座小型电站和5栋民房,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农村切坡建房,正在落实农村切坡建房“房监测、村组织、乡管理、县统筹”的自我监测、实时预警、协同防治管控机制,引导群众进行简易工程治理,逐步消除隐患。
具体到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包括:全面完成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深入推进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持续开展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实施重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突发性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其中工程治理95处,全省共需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600处,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部署900处隐患点普适型专业监测,建强“人防+技防”群专结合的防治保障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加强防治装备建设;探索建立地质灾害“人防+技防”双防、“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