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阳市文家市镇湘龙村,毛主席种下的两棵板栗树仍枝繁叶茂。
在浏阳市文家市镇湘龙村铁炉冲的小山坡上,两棵被护栏保护起来的板栗树在满山的树木中十分打眼,不仅打眼,而且还来历不凡。105年前,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亲手栽下了它们。100多年来,这两棵板栗树历经火烧、雷击、枯萎,就在大家以为救不活的时候,板栗树居然再发新芽,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人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象征”。如今,尽管经历风吹雨打和时代的变迁,它们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长沙开福区的王先生专程带上家人驱车来到这里,看古树,忆红色文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917年冬天,当时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即将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为了丰富阅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探寻中华民族的救国救民道路,毛泽东与陈绍休、张辉周等同学来到浏阳,进行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实践。
在调查过程中,毛泽东先后去过文家市沙溪村必达学校、文家市里仁学校讲授时政课,跟师生和农民朋友交流思想。正是在他的宣传影响下,进步青年陈世乔、吴千晋、尤清风以及陈绍休一家八口纷纷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
“毛泽东在文家市游学期间,考察了两所学校、五座寺庙,登上了六龙山、高升岭、天子冈、铁岩关等周边高山,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山川地貌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后来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打下了伏笔。”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工作了30多年的马海鹰说。
离开文家市的前一天,毛泽东发现一名农民在陈家后山种植板栗树,就饶有兴趣地邀上陈绍休一同前往。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板栗被视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湖南农民热衷于栽种板栗树。
到达后,毛泽东挽起袖子,拿起一把锄头,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种下了两棵板栗树幼苗。事后,毛泽东还风趣地与陈绍休说道:“我们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啦。”
老树发新芽,“不屈不挠”
吃果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种树的“前人”。
“毛泽东和这两棵板栗树的故事还有‘后续’。”马海鹰告诉记者,1956年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曾先后多次给毛泽东寄去这棵树上结的板栗,请他老人家尝尝自己亲手种的板栗。毛泽东收到之后很高兴,还嘱咐工作人员写了回信。
过了几年之后,乡亲们每年例行寄去的板栗被全数退回,并附来回信。毛泽东表示接受铁炉冲村民的一片心意,但湘龙村当时也不够富裕,板栗不要再寄来,留着自己吃。还有一次,退回的不是板栗,而是折成了粮票。
数十年过后,两棵板栗树长已成参天大树,每到秋收时节,硕果挂满枝头。如今,这两棵板栗树已经105岁了,尽管经历风吹雨打和时代的变迁,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十多年前,一棵板栗树遭到雷击截断,另一棵枯萎,村民们以为救不活了,没想到后来还是再发新芽,至今郁郁葱葱。当地老人说,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板栗树“死掉”又发新芽的,“这不正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么?”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去年还专门打造了“百年风华鉴初心——我与历史合个影”特别展,其特别之处,便是以这两棵百年栗树为“讲述人”,将浏阳党史的百年风华为游客们娓娓道来:“从1917年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开始,我们两兄弟便迎来了新生……”
“板栗树”带动当地集体经济发展
在秋收起义广场西南角一家文创商店,王先生一家被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这众多文创产品中,一款板栗饼备受青睐。
“我们将毛主席种板栗树这段往事与文家市镇的特色油饼相结合,推出了板栗饼,每天可以卖出三四百盒。”商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运用夏布、油纸伞、碳雕等非遗传统技艺开发文创产品,又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开发了“红军餐”等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