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秀美的城市风貌。
改造好的街区一角。
红网时刻 记者 黄刚 通讯员 杨淳 津市报道
硬件设施老化破损、基础设施不完善、外立面陈旧脱落、停车资源紧张、绿化景观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是所有老旧小区的“通病”。
“老破小”“脏乱差”,一度成为老旧小区的代名词,也成为城市发展、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绊脚石”,更令居住其中的居民闹心。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改什么?怎么改?钱怎么出?如何治理?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在常德津市,为破解这一“城市之痛”,创新以“破梗归一”为内涵,融合街区思维、主体思维、家圈思维,实现了城市颜面与群众生活的同步提升。如今,一个个老社区“靓”了起来;一条条“肠梗阻”相继拉通、停车方便,老街小巷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坚持顶层设计,“绘”好路线图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简单地规整刷白,而是既要“面子”,又要重“里子”。
津市是著名的工商城市,老旧小区存量大、问题多、功能弱,是城市更新、社区再造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整体规划,更是考验当地党委政府。
面对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居住环境改善,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主要领导带头包保街区改造,分管领导包保重点建设项目,其他项目由联系街道、社区的市级领导分别包保,确保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防止千区一面,坚持“一区一策”,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涵养文化,实现城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提质。同时,津市还提出了遵循历史沿革、整体完善、属地实施、群众习惯的原则,科学编制精致街区“十四五”建设规划,合理地把城区划分为13个街区,其中城北区域9个街区41个片区,城南区域4个街区4个片区,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命名,按先城北、后城南依次推进改造。
目前,已完成6个街区中147个小区13902户改造,拟于2023年城北区全覆盖,2025年城区全覆盖。
精巧谋划设计,“借”出新空间
改造前的小区面貌。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雕塑小品,建筑与景观交相呼应,四季风景美不胜收……走进位于汪家桥街道的万寿苑街区,清幽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
曾经的老旧小区,到处肠梗阻、私搭乱建,要建立大街区,如何破局?津市市委市政府立足街区思维,形成由小区向街区拓展的空间布局,围墙、违章等物理阻隔一破,街区格局便耳目一新。
“一年前,你站的位置还是臭水沟呢,到处是自家棚子和拦网,车子开不进来,哪有现在的花花草草和随处可见的干净环境。”居民李大姐笑着告诉观潮君。
百年老街区的变化,是从2020年夏天开始的。那天,照常上班的李大姐发现,沉寂了许久的街道热闹了起来。
2021年,万寿苑街区提升改造工程启动。一年多时间里,李大姐见证了身边环境的变化:坑洼的人行道铺上了马牙石,新建了停车场,路上不再拥堵,街区内的老墙修旧如旧,青砖雕琢出的部分街面,展示着城市的历史岁月。
街区变化带来了美丽的环境,也带来了生意的兴旺。街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客”打卡留念。街区环境,成了居住在这里居民的最大获得感。
改造后的街区面貌。
围绕“15分钟生活圈”“500米公园圈”的构建,以“居民之家”为节点,将生活服务精细归入其中,实现再造街区的“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目标。以加装电梯、畅通“一米巷”、垃圾分类、烟道改造、无障碍通道为内容的功能提升,形成老年友好、特殊群体友好、环境友好、出行友好的全方位友好社区。政务服务下沉街区,实现居民政务就近办、随时办、掌上办。构建以街区长、片区长、楼栋长为主体的街区自治工作网……
如今,打通相邻小区间的围墙,拆除影响美观和安全的物理防盗网,以智能化监控和预警取而代之,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引入智慧节能系统,街区照明充分利用太阳能,根据光照情况实时调节,街区供水注重海绵城市设计与运用;对街区的“边角余料”建筑、地块加以利用,通过政府日常收储+成熟项目推出的方式,配套公共设施和各类业态,有序推进街区更新……一场老旧小区变身精致街区的魔法秀,正在常德津市上演。
坚持群众主体,“融”多方智慧
群众积极参与。
成立街区党支部,为街区建设凝聚力量。
要改造,大量的违建拆除工作,成了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顺民心,听民意,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百姓所需,精致所向。改造前,津市三洲驿街道通过召开业主会、小区论坛、问卷调查等方式,认真收集居民的改造需求和意见。小区怎么改、改后怎么管,让居民“自己议、自己干、自己管”,充分将话语权交给居民。以居民自愿为原则,实施“两轮意见征询”,户户承诺后,每成熟一个就改造一个。
“我提议街区到路边要增设几把椅子,没想到街道采纳了我的意见,并给了明确回复。”李敏十分关心老家改造,身在外地,不能每次参加小区论坛,只能通过“驿呼百应”平台提建议。看到自己的提议被采纳,李敏非常开心。
“政府为我们办实事,还充分听取、采纳我们的建议,我们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电话那头,李敏告诉观潮君。
同时,为了让老百姓全程参与,街道还组织业主通过投票选出“小区规划师”,让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并参与改造设计,实现居民意见与设计的有机融合。这种“点单式”小区改造模式,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导的思维定式,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街区拆违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进市场力量,“让”资本发芽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105驿站效果图。
城市更新,政府包不住、揽不起。
如何破题?津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地方政府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改造资金有保障。同时全面挖掘优质资源,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社会资本成为街区改造的主力军和硬支撑。
走在街区,一排排充电桩“闪亮登场”,为这个老区增添了几许现代气息。
原来,这是津市城发集团与国网津市电力公司合作,由城发集团提供土地,国网津市电力公司在街区内投资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充电桩的经营收益按照比例进行分成。
在街区改造中,津市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群众树立“共建共享、共同缔造”理念,在改造中出资出物出工出力。充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凡是通信网络、供电、供水、供气等专业经营设施建设,全部按照谁受益、谁担责的方式进行投入改造。针对社区养老托幼、日间照料等服务,实行公建私营机制,加大招引专业社会机构合作力度,完善服务功能。
依托志愿服务,“畅”通长效管理
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让生活充满温情,这是津市给出的答案。
建好更需要管好。津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形成了“专业服务+居民自治+托管服务”的长效管理模式。
改造后的城镇老旧小区,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为成员的议事机制。通过民主评议选举街区长2个、片区长12个、楼栋长152个,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街区自治工作网”。并积极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实施管理,目前,新改造的小区专业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47%。
新改建的街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建设,倡导友好睦邻,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7支、吸纳志愿者近百人。
津市还整合街区周边教育、养老、创业、交通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终身学习、全民康养、大众创新、15分钟出行圈”等需求场景。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短板,坚持从“衣食住行”到“娱教医养”,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新增车位789个,新增充电桩49个、日间照料中心3个、适老化设施30个、电子书吧3个、智能运动设施5个、体育设施54个(套)、景观节点17个。
房子“新”了,环境好了,老旧小区“改”出了新天地。老旧小区改善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观潮君相信,津市老旧小区改造这一系列接地气、聚民心的举措,正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实际行动、常德市委、市政府“六大专项行动”的具体体现,必将为城市更新闯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