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专访丨《中国少年》词作者刘铁芳:中国少年当脚踏泥土 ,志向远方

2022-06-01 11:36:51 红网
作者:陈珉颖 编辑:江雪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珉颖 长沙报道

“一条大河滚滚波浪,一条大江源远流长”,道的是我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皇皇央央

“一轮朝阳出自东方,一代少年茁壮成长”,望的是我中国少年继往开来,自信从容。

这首对祖国充满依恋,对文化充满自信,对孩子们充满期许的《中国少年》,在5月31日晚“六一”专题课《童心中国梦》首发。中国少年该是如何?少年的未来又是怎样?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红网时刻新闻邀请《中国少年》词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铁芳讲讲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聊聊基础教育中大家关心的话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

我们给孩子们的精神财富太少

记者:您为什么创作《中国少年》?

刘铁芳:我从2017年开始做中国少年培育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突出的是人的精神、胸襟、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整合。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强大,对人的这些素质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曾经,我们连肚子都吃不饱,当然也无法有更高的要求。但现在,经济社会发达,物质生活丰富,就该更多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给自己的中国少年培育路径总结了六句话:“立健康身心,赏人间万物,游六艺五经,涵古今中西,养精神气魄,成中国少年。”这是我多年来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心得,也是我对咱们下一代成长秩序的中国想象。直白地说,这并不是我的主观建构,我自以为是把个体成人的中国秩序经由我的口说出来而已。

这其中,隐含着我对中国少年成长的期许,其间的要求也许偏于高远,但我想理想总是要有的,是为个体成长树立一个标杆。纵观我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有如唐、宋那般鼎盛辉煌的文化,100多年当世界都以为我们将没落时,依然有人能救民族于水火,让东方巨龙再次腾飞。这些都证明,我们的血液中有这样的血性和韧性,而对于孩子来说关键在于培育与引导。

对于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放眼当下,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充足了,但精神生活还不够。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适合孩子们的图书,有多少适合幼儿的绘本,大部分都是老故事或从国外引进,尽管老故事和引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止于此,我们需要立足时代与儿童发展的创造。流行音乐如此发达,我们却十分缺少适合孩子们唱的歌,很多都是以前的老歌。大家现在都喜欢旅游,除了游乐场,还有多少地方是适合孩子们去的,寓教于乐的场所不多。就连我们的教材都有很多问题。

大概在四年前,我去了一趟井冈山,看到很多红军标语,让我深受启发。那些标语,表达直白,好懂,直抵心灵又朗朗上口,在那个民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年代,有效宣传了我们党的思想和理念。从那时起,我就在想是不是也可以用更简单、有趣的方式来传达我的教育理念。

去年11月的某天,我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在小聚中一拍即可,大家都想为下一代做点事情,于是就决定创作这首歌。

中国少年当脚踏泥土 ,志向远方

记者:您写这首歌的时候,脑海中是否有“中国少年”的模样?

刘铁芳:去年的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那群少年,让人眼前一亮。他们自信、昂扬、朝气蓬勃,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想法又有对未来的担当。我想他们就应该是当代中国少年的典型代表。我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觉,当时的反响也很热烈。

《中国少年》中有一句歌词:古今中西,滋养青春梦想。我们的孩子无疑要有开阔的襟怀,积极拥抱世界,但拥抱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是有自己的根。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只有有根有魂的人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才能以昂扬的姿态拥抱世界。我们现在的孩子聪明、能干,能走进世界级名校的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与自信,他们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根本方向。

我们看现在高校的招生情况就能知道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高分考生会选择经济类等更赚钱的专业。去年某地的文科状元选择考古还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优秀的中国少年不能仅以富足的生活为目标,还应有超越性价值。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一般性价值启迪层面,缺少超越性价值的浸润,不足以唤起个体生命的内在信仰,这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让孩子在家洗洗碗,扫扫地。我们应该带他们到大自然里去。比如春耕、秋收之时,带孩子到农村,踩踩田里的泥土。暑假、寒假,带孩子们去感受祖国的广袤大地,感受天地自然。只有最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生发源自内心的感受。

我的家在益阳桃江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经济远不如现在,大家都不富裕,物资也相对匮乏。但我记忆中的童年依然充满了温暖。当时,有人路过我家,饿了,渴了,不管认不认识,我的父母与家里的长辈都会送上吃的,喝的。我们邻居家以种水果为生,但也总会在收获的季节留下一部分送给周边的邻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东西。

所以我所创作的《中国少年》这首歌特别强调“中华文明皇皇央央”“中国少年央央皇皇”,就是要重建我们民族从容、大气的个性。我们今天活得太匆忙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心整体上来说还处于一种比较粗糙的阶段,我们必须找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心灵滋养方式。

当内卷成为必然,该思考卷在何时

记者: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育方式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您觉得基础教育还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间?

刘铁芳:首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一代的家长,不管是在经济、文化、见识、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不错的基础,因此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能有比自己更好的未来。这无疑是件好事。

但我们看到,现在的家长们,普遍都过于紧张,就像网上流行的说法,“鸡娃”的太多。在我看来,随着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的压力必然是有的,卷也是无可避免的,否则我们如何立于世界之林?现在的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当然会承受一些压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卷是必然,我们就要卷在关键处。

比如小学,更主要的是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这时就可以轻松一些,更多的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寻找学习的成就感。他们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总觉得自己是为了老师而学,为了家长而学,等遇到真正的压力就容易失去信心。从初中开始学业慢慢多了,到了高中达到某个阶段的顶峰,这时候的卷在所难免,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都是如此。而此时,为什么而学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家庭应该成为个体成人的基石,是孩子成长中的避风港,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基础与补充。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多的从爱出发,帮助他们面对挫折,认识失败,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一味的给孩子报课外班,不断的给孩子加码,并不等于重视孩子教育。真正的教育该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爱出发。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该进一步提升融合的能力。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理念是从外引进,但没有与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好的融合。我们在一边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与理念的同时,还在强调传统文化的赓续和传承。但我们似乎忽略了如何将两者很好的融合,一股脑的给了学生,势必让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减越重。

“少年中国,蓬勃气象。中国少年,不负厚望。”这是我们对中国少年的期许,更是少年们自己继往开来的青春之梦,是中华民族蓬勃气象的希望所在。这朵梦想之花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各界共同浇灌方能成真。

来源:红网

编辑:江雪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