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湖南醴陵发掘东汉中晚期窑址

2022-07-08 15:02:08 红网
作者:曹缇 编辑:任欣蓓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7月8日讯(记者 曹缇)窑内有大量坍塌的窑砖及红烧土块,窑壁用黄泥和砖坯砌成,窑底烧结面厚约6厘米……7月8日,记者在湖南醴陵左权镇永兴村石坑组了解到,该地考古发掘了初步判断为东汉中晚期的易家山窑址。

7ef5ab12478d4347d42863b86b61ec1.jpg

易家山窑址。

今年4月,醴陵窑管理所业务人员在对渌水流域进行窑址调查时,发现一处被破坏窑址。经上报后,株洲市文物局组织市县两级博物馆和醴陵窑管理所考古业务人员,对窑址周边开展考古调查。本次调查重要发现为,在楠竹山周边,还分布较多的汉代窑业堆积,并采集了大量印纹硬陶片和青瓷片。

ca88d2a84740d8ccbe89a656dc52f6a.jpg

考古发掘现场。

“我们调查发现,窑头已被破坏,保存部分窑床和窑尾。”株洲市文旅广体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术人员黄阳秋介绍,窑残长7.2米、宽2—2.15米,窑床坡度25度,尾端近排烟处较平整。窑顶已坍塌,窑内有大量坍塌的窑砖及红烧土块,包含物较少,有方格纹硬陶片和方格纹青瓷片,胎质坚硬,多呈青灰色,釉多施于器物口沿和肩部位置,可辨器形有罐、壶、釜、盘等。窑内未发现垫烧具,器物可能直接置于窑床上裸烧。窑壁用黄泥和砖坯砌成,已烧结。残存窑壁可见弧弯,厚20厘米,残高25—45厘米,未发现投柴孔,与衡阳等地发现同时期窑址类似,应尚未使用分段投柴技术。窑底斜坡状,烧结面厚约6厘米,呈红褐色。窑尾残存烟道1处,窑尾处可见用黄泥进行修补2处。

烧结的窑壁.jpg

烧结的窑壁。

通过对窑内出土陶瓷器对比分析,该处与湘东地区东汉中晚期砖室墓葬中常见的陶瓷器相同,初步判断易家山窑址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2dc5ffb486b0a10bc34d1b93525b324.jpg

部分陶片。

“本次楠竹山窑窑区的考古调查和其中易家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再次改写了醴陵烧造瓷器的历史。”株洲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文国勋表示,东汉窑址群的密集分布,更新了以往对醴陵制瓷历史的认识,即早在东汉时期醴陵渌水流域,就有成规模的产业化生产生活用瓷和硬陶器的传统,窑场紧邻渌水方便运出外销。此外,窑址群与1983年发现的转步古城相距仅3公里,且年代相当,永兴村东汉窑址群可能为转步古城城外的重要制瓷窑场。

8655c186a018df0989e9ee5d00cf5b2.jpg

青瓷坛口沿。

fb98393481b9d3f813708b7d1a254b0.jpg

青瓷罐口沿。

易家山窑址的发掘,也是首次在湘东地区发现东汉时期印纹硬陶和青瓷窑址,填补了湘东地区早期青瓷窑址的空白。窑炉形制为典型的斜坡龙窑,也是目前湘东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龙窑,为研究湖南陶瓷产业发展历史和长江中游汉晋时期窑业技术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来源:红网

编辑:任欣蓓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