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岳心·筑梦支研”团队和学生们的合照。
支教团队老师辅导学生功课。
“一夏岳心·筑梦支研”团队在学生家中调研。
红网时刻新闻7月10日讯(通讯员 高旭锋 记者 杨斌)近日,湖南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夏岳心·筑梦支研”团队赴岳阳市平江县三墩乡戴市村开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支教志愿实践活动,旨在锻炼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来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效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支教团队紧扣“乡村振兴实践团”的要求,积极响应《“青春湘伴”湖南共青团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方案》,根据当地农村的教育资源需求和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专业特色优势,围绕农村劳动教育、课程辅导、安全宣讲、亲情陪伴、素质拓展、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方面,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团队沿途领略到当地优美的景色与淳朴的风土人情。队长刘仕鸿和三墩乡戴氏村村干部进行了简要的沟通,了解近期村民们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当地教育需求,对下一步的服务工作及住宿进行具体安排。
随后,团队通过到户家访,了解到支教对象大多是留守儿童,可能因为缺少父母陪伴而存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此次支教实践活动中,团队不仅要带去知识,更要在相处与陪伴中给他们带去欢乐和温暖,帮助孩子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中,最令支教团队感触至深的是一户单亲家庭:房子是用泥砖建成的,室内极其简陋;父母离异,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七十多岁还需要通过务农补贴家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三个孩子中的大女儿16岁,辍学打工以维持家用,二女儿12岁,因意外事故留级一年;小儿子是一位渴望得到知识,憧憬外面世界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学习认真刻苦,从来不让爷爷奶奶操心。
“我们家经济困难,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你们的到来,让孩子们得到了一次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孩子爸爸的这句话,让支教团队对“三下乡支教之旅”有了新的定义:它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更让山区的孩子们能走出大山,“三下乡”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种子,让这希望的种子在彼岸开花结果。
7月2日早上,伴随着上课铃声响起,“一夏岳心·筑梦支研”团队为期7天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正式开始。
刘龙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祖国在我心中》,揭示祖国繁荣背后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陈一鸣的语文课《乡下人家》,通过语言和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别样的乡村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李越的体育课,以运动为主,游戏为辅,趣味性强;孟楷钧的书法课,通过对横竖撇捺点折勾提的书写,引导学生们热爱汉字和书法;刘龙泉的英语课《常用的英语单词学习》,让复杂的单词“活”起来,通过有趣的英语游戏调动学生们对英语的热情;刘子凤的古诗鉴赏课,剖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哲理,讲解了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唐小波的数独课,以练习为主,多角度思考问题,环环相扣;秦宇虹的简笔画课,通过画笔,带孩子们找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彭屿凡和张桢俊的手工课,引导学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双手去创造学生们自己所认识的世界;黄续兴和戴李皇的普法教育课,用实例解读和观看普法教育影片相结合,让学生们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老师们一起带来的科学课,“跳动的葡萄干”“虹吸作用——掉不下去的水柱”“摩擦力——扯不开的书”等等,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
此外,支教团队还开展了作业辅导课,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解答同学们功课上的困难,落实了“双减”政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夏岳心·筑梦支研”团队的志愿者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三墩乡戴市村的儿童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自觉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课程拉近了师生们与当地儿童的距离,收获了家长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