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8岁高龄的仇兰玉老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刚 实习生 聂隆思凡 常德报道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维护新疆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面向全国大量招募女兵,在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感召下,先后共有8000多名湘女挥别故土,踏上援疆之路。
家住常德武陵区丝瓜井社区的仇兰玉就是“八千湘女”其中一员,1925年出生,今年98岁高龄。
岁月将出发时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饱经风霜的奶奶。一生勤劳朴实的仇奶奶,当初因为祖国的一句号召,义无反顾上天山,也因为丈夫身体原因,返乡继续奋斗。如今的她儿孙满堂,亲眼见证着常德发展的每一步。
回望:国家有号召,踊跃报名去
或许那荒凉戈壁、西域边陲,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远方,而“八千湘女”响应着祖国号召,历经千辛万苦,用自己的一生书写其心中的诗和远方。
炎热的夏天,走进丝瓜井社区一栋老旧的房子里。灯光有点暗,设施简陋,风扇早已开着。
“你们坐,我妈妈有午休的习惯,她刚起来,马上出来了。”刚进屋,仇兰玉的女儿屈慧娥忙着招呼了起来。
“你们来了,屋里有点窄啊,赶紧去帮客人倒茶。”一边从屋里走出来,一边说着话。满头白发,走路微颤,精神不错,这是初次见到仇兰玉的印象。
“我当时是响应号召,我和我丈夫一起去了新疆。”回忆起当时的那段往事,仇兰玉告诉记者,1950年,自己接到通知后,就立马赶往长沙,从那里坐火车前往新疆。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火车三天三夜才到西安,陆陆续续17天后,才到达新疆。
“当时,王震司令员给我们开欢迎大会的场景,我还记得非常清楚。”仇兰玉说,南方人过去,除了气候上的不适应,生活上也是非常困难。“那个时候只有北方的馒头和小麦粥,吃不习惯。”
“但是,再怎么艰苦,我们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是干劲十足。”仇奶奶笑着告诉记者。
经历:白天忙开垦,晚上搞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
对于仇兰玉来说,作为第一批进疆的女兵,更是充满了干劲。“我当时被分到了水利班。”仇兰玉说,就是修水利设施。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新疆的温度非常低,地面都被冻住了,如果铲子不行,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挖。
“一副手套一般两天就磨破了,十个手指头经常满是血。”仇兰玉说,由于手套也很少,大多数时候,都是用双手扣石头。
白天忙着开垦水利设施,晚上,女兵们也没有闲着。有的继续工作,比如纺纱、编织麻袋等,但是仇兰玉晚上是要学习。
“我领到了一个本子,几页书。”仇兰玉说,自己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学习,和其他女兵一起写字。等到大家都会了,再交换学习资料。
就这样,仇兰玉在新疆渡过了四年时间。由于丈夫身体原因,1954年复员回到了常德。
传承:一生爱奉献,笑着乐满天
回到常德后,仇兰玉继续本着勤劳肯干的作风,在地方建设中任劳任怨。种过田、进过工厂、卖过冰棒、当过老师……
“我还和社区其他几个人办过学校。”仇兰玉告诉记者,当时居委会找到自己,因为读过书,希望为社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于是,仇兰玉立马把这件事情揽了下来。四个人就办了一所民办学校,两个班。她负责一年级的数学、体育以及二年级的珠算。
如今的仇兰玉,丈夫已经过世,家里有着七个子女,二十六位直系亲人,过百位家人。每逢过节,天南地北的家人们总会尽可能回到她的身边,这也是她最期待的日子。屈慧娥告诉记者,现在的仇奶奶每天都会下楼,和邻居们聊聊天,打打牌,按时吃饭睡觉,过着简单生活。
“我妈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心地特别善良,别人只要开口了,或者有需求,她总是会想办法帮助。同时,她还经常教导我们,要互爱互助,多帮助身边的困难人群。”一直在身边照顾她的女儿屈慧娥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我前几年花几百钱买的新衣服,她直接送给了小区的另外一位老人。”屈慧娥说,那是自己买给母亲的衣服,却被送给了一位老人。“心里虽然心疼,但是我也没当面说她,毕竟这也是她一直教导我们的话。”
“国家需要时,他们自告奋勇;国家安定时,他们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母亲的一生,传承给我们晚辈的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屈慧娥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