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湖南召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介绍,湖南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87.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028.9亿元(预计数),增长2.98倍,跻身全国前10;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3%提升到2.23%(预计数),提升幅度居全国第2、中部第1。
2012年以来,湖南累计获国家科技奖201项,主持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三高四新”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89项,申请专利1358件、授权专利749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跑领先水平。
目前湖南科技系统建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全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领域,共同构筑起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全省累计增选两院院士26人,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2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3100人,翻了两番。
在十年征程中,长沙扛起了省会担当。在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测评中,长沙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位列第8,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强省会”战略的底气所在。
十年来,长沙高新技术企业数从922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4.65倍;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近26倍;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总量从153.71亿元预计增长到4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从2.23%预计增长到3.01%;长沙各级创新平台数量从300多家增长到1500多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从1万件左右增长到4.26万件。
十年来,长沙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716人次;累计培养218名科技领军人才、119名杰出创新青年;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1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
与此同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成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的自创区之一;湖南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着力打造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创企业超过3000家;马栏山文创园成功获批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长沙还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支持三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就共促科技成果在长转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等七个方面进行合作。
“力争到2025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引领形成若干万亿级优势产业、千亿级新兴产业,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领军型、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迈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李志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