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农斌和妻子胡建江在高山上收获蜂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颜通 娄底报道
“这是涟源伏口高山上的丰水梨,施的是农家肥,吃起来甜脆爽口水分足,价格实惠,欢迎下单。”8月14日,“涟源市最美退役军人”吴农斌来到伏口镇道宗村松柏富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内,头顶烈日开展直播带货。
时下正是水果上市旺季,吴农斌作为一名专业养蜂人,忙碌之余,不顾天气炎热和劳累,四处出击,在全市10余个乡镇街道为消费者精心挑选梨子、黄桃等优质水果,通过全国扶贫网832平台、直播带货及线下销售等方式,帮助果农换回真金白银,与果农“双赢”。
创业苦收获甜
2000年,入伍两年的吴农斌从部队退役。随后在深圳等地打工10多年。父母年岁大了身体不好,吴农斌和妻子胡建江商量回家乡发展,可以兼顾照顾双亲。父母治病需要开支,2010年孩子出生时患有ABO溶血,花费近10万元,2015年,34岁的吴农斌被评为贫困户。
“我是退伍军人,年轻又身强力壮,当上贫困户感觉脸上无光。”吴农斌说。夫妻俩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2015年,我从外地回家时在路旁买了一瓶蜂蜜,吃完后感觉肠胃好些了。又想到老家望岩村崇山峻岭,山花繁多,蜜源丰富,一直有养蜂的传统,于是,我们也决定养蜂。”胡建江说。
2015年上半年,吴农斌试探着养了6箱蜜蜂,由于技术不过关,蜜蜂逃的逃、死的死,数量越来越少。吴农斌开始虚心向别人请教,并买来书籍慢慢摸索,到年底虽然只剩下了2箱蜂,但很快掌握了养蜂技术。2016年初,他凑了4万元四处购买蜜蜂,养蜂规模达到了100余箱。
规模上去了,劳动强度也成倍增长,但再苦再累,吴农斌都坚持让蜜蜂采集天然蜜源。古塘乡云台山海拔近900米,车辆无法到达,吴农斌咬着牙一担一担把蜂箱往山上运,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蜂群需要看护,吴农斌就在山里搭起帐篷“陪护”。“天气好,本地一年可以采三次蜜,天气不好只能采两次。”为了让蜜蜂多采天然蜜,吴农斌每年会租车往广东、衡阳等地转场两三次,每次在帐篷里一住就是两个月,蚊虫叮咬,饿一顿饱一顿成为常事。但军人的经历锻造了吴农斌不怕苦不怕累的“硬汉”性格。
吴农斌像候鸟一样不停“迁徙”,为的是给顾客提供“上等好蜜”。蜂蜜品质好了,销路慢慢打开,2016年,吴农斌收入近6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如今,吴农斌的养蜂规模达到200余箱。
自己富带人富
2017年10月,夫妻俩在涟源城区市图书馆斜对面开起了门店。由于蜂蜜品质好,回头客越来越多,夫妻俩扩大销售规模,向外界推销农产品,更多涟源本地土特产开始进驻。“古塘枫木贡茶和金秋梨、桥头河白茶、斗笠山粉丝、涟源合菜、荷塘富田桥豆腐、杨市镇酱老倌等品牌我们都有销售。”吴农斌的店面不大,却是“大牌”云集,周边冷水江、新化等县市的农产品也开始进驻。现在吴农斌的“湘农土特产店”每年蜂蜜、金秋梨、土鸡、腊肉等农产品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且呈攀升之势。北京、新疆一些客户线上购买以后,已经成为吴农斌的固定大客户。“现在发往北京、新疆等地的货最多。”打理店子的胡建江说。
在部队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吴农斌也是一个热心人。村里70多岁的吴修元是低保户,收入微薄。吴农斌鼓励老人用土法喂养鸡鸭鹅,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搭帮小吴,我去年多收入了4000多元。”老人高兴地说。如今,吴农斌还经常到周边脱贫户家收集鸡、鸭、鸡蛋等农产品。“只要脱贫户家有好农产品,我就乐意为他们去销售,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2018年10月,吴农斌为自己的蜂蜜注册了“蜜满巢”商标,并成立了蜜满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蜜满巢”蜂蜜多次参加“湘博会”“农博会”,获得顾客青睐。
对于想学养蜂技术的贫困户,他主动分享脱贫“蜜”诀,提供上门服务。“遇到养殖难题,只要一个电话,小吴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石马山街道古泉村脱贫户谭文国跟随吴农斌养蜂,规模已达40多箱,今年收入有望达到4万元。到现在,吴农斌已对接18名脱贫户,帮助他们共同酿造甜蜜生活。吴农斌和妻子每天忙得连轴转,虽然疲惫不堪,但感觉更甜的是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了全国,帮助更多脱贫户增加了收入,自己的收入也一年年“看涨”。
一场场直播带货下来,保证产品质量又有退役军人身份“加持”的吴农斌,已经拥有了一批固定粉丝。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和沉淀,如今,“新农人”吴农斌面向消费者推介产品时,早已挥洒自如,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的全是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