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论是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争分夺秒的急诊抢救,总有一些人义无反顾,倾尽学识和专业素养,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迎着浪潮逆流而上。
无论是“他”还是“她”,无论生于哪个年代,这群奋战在生命前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围绕今年的主题“‘医’心向党、踔厉奋进”,记者以文字自述采访和影像记录了来自衡阳各大医院的70后、80后、90后医生向党和奋进的“医”路故事。从ta们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虽然所属时代不同,科室不一,行医风格各有千秋,但不变的,是在医院这座白色巨塔中始终如一的“医者仁心”。
红网时刻 记者 谭倩 实习生 刘铭婵 整理报道
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远志。
自述:李远志,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70”后,出生后就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我之所以选择从医,很大因素是源于我的外公,他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小时候,他经常带我在医院里穿梭,每次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师行使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时,那种高大上的感觉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也熏陶了我对白衣天使的向往。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全部填报了医学院校,最终有幸被录取到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毕业以后,我进入了衡阳市中心医院工作,在外科系统轮转2年后选择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进入神经外科后,我深刻领悟到神经外科的博大精深,同时感觉到自己对神经外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国内外前沿知识的匮乏。
我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信念,选择到南方医科大学深造,完成神经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那期间,有幸受教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段传志教授。可以说,这段经历对在我的从医路上使我受益终生。为使自己的在神经外科领域进一步升华,我选择到国内领先的多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进修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内镜技术及神经介入技术。至此,我的神经外科事业才步入起点,医学之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
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自古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充分说明做一个好医生需要具备很高的素养。我认为,责任心、爱心是最基本的素养,其次是专业心和耐心。有了责任心,就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尽力去帮助和治愈他们;有了爱心,就会愿意为患者付出,为他们操劳;有了专业心,才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有了耐心,才会在困难面前不放弃,给焦急的患者安全感。
从医近二十载,我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炽爱温暖每一位患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始终坚持与党同心、与党同行,愿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奉献自己绵薄之力。
ta们的“医”路故事①| 海归博士丁成明:“德术并重是对党和患者最好的回报”
ta们的“医”路故事②|麻醉医师李织秀:“拯救生命的过程使我从迷惘中找回自我”
ta们的“医”路故事③|最美医生刘芙蓉:“当新生命来临时,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ta们的“医”路故事④|全科医学新青年朱灵平:“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奋斗”
ta们的“医”路故事⑥|庄振中:“患者的信任是我前行的动力”
ta们的“医”路故事⑦|谭菊元:行走在“微米”之间的“拆弹专家”
来源:红网
编辑: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