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水江市锡矿山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江水质大幅提升。
8月16日,冷水江市昔日寸草不生的锡矿山重披“绿装”。
8月17日,冷水江市锡矿山,昔日的矿区“碉楼”如今已成当地的人文景观。
锡矿山有“世界锑都”的美誉,开采史长达124年。锡矿山因矿而兴,也因过度开采导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到湘江流域的水质安全与生态环境。
顽疾沉疴,需刮骨疗伤。
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其中,锡矿山地区被纳入五大重点污染治理区域之一。锡矿山地区聚焦产业升级转型、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助力“守护好一江碧水”。
8月23日,湛蓝的天空下,记者驱车来到冷水江市锡矿山,探寻绿水青山还复来的故事。
1.治污:为湘江隔绝每一滴废水
驶上锡矿山山顶,再行至北侧伫望,一条细细的河流隐于山林,将锡矿山和湘江联系起来。
山涧之中,先闻水声,望过茂密的枝叶,就能看到一涓清澈细水蜿蜒而出,向着东方流去。
这就是新涟河。
新涟河是涟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锡矿山办事处樟木村,全长27.18公里,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
新涟河沿着锡矿山东坡顺流而下,先在涟源市流入涟水河,最后在湘潭市汇入湘江。
在渣渡镇,记者走下石桥,与新涟河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目光的近处,水清草绿、鱼翔浅底;看远一些,鸭子和大白鹅在河中纵情嬉戏着。
正值下午3时,烈日当头。记者在河边蹲下,忍不住双手掬一捧水扑到脸上:“真爽啊!”
看着眼前清澈的河水,难以想象,就在前几年,新涟河的水还是“蜡黄色”的。
“新涟河河道窄、水量小,一旦有污染,水质就迅速下降,气味刺鼻。近些年随着政府、企业的协同努力,情况才逐步好转。” 一位村民回忆起新涟河的往昔,十分感慨。
在闪星锑业放水巷污水处理站,生产产生的废水经过投加药剂反应、絮凝、沉淀等多道工序,仿佛变魔术一般,净化成了环保达标的清水。
“绿色发展已成为我们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闪星锑业安全环保部副部长戴永兴告诉记者。
近10年,闪星锑业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通过提升工艺和技术,每年减少重金属排放96吨,每天处理废水1万吨;建成5000吨/年的砷碱渣处理生产线,并于2021年10月,将自身历史遗留的砷碱渣全部处置完毕,确保地下水不再受到废渣的“骚扰”。
闪星锑业的持续投入,是锡矿山大力治理水污染的缩影。
目前,锡矿山已建成14座废水处理站,日废水处理能力2.95万吨,处理率100%。2017年,新涟河铁、锰浓度最高时分别达88.1毫克/升、1.43毫克/升,至2021年,其铁、锰浓度已下降至0.03毫克/升、0.01毫克/升以下,达到地表水的标准。
如今,锡矿山产生的每一滴废水,都不会成为“漏网之鱼”,流到湘江里。
除了新涟河,流经主要矿区,最终汇入资江的涟溪河和青丰河变化也很显著——重金属不再超标,水量更为充沛。
在冷水江滨江广场处,记者看到,清澈的涟溪河缓缓注入资江。江中,一群白鹭栖息在裸露的石块上,或驻足休憩或捕食小鱼。清清的江水,让白鹭流连忘返。
娄底生态环境局冷水江分局局长李昀介绍:“近年两条河水质明显提升,这才有了‘碧波资江水,白鹭飞艇共舞’的画面。如今,资江干流入境的球溪断面、出境的晓云渡口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达标率100%。”
2.修复:让目之所及皆为绿色
水之所出,必本于山。
作为新涟河的发源地,锡矿山“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湘江流域的水安全。
10多年前,记者曾到访过锡矿山,那时的锡矿山可“病”得不轻。
记忆中有灰色的天空、光秃的山顶,还有呛人的空气。如今,这里仿佛另外一个世界。
汽车驶过崭新的柏油马路,带着记者穿过废弃的冶炼厂和浪漫的“玫瑰爱琴海”,一路向上,最后停在锡矿山地质文化镇“万马奔腾”的景点前。
记者站到一个开阔处,除了厂房和居民楼,目之所及皆为绿色。红豆杉、柏木等抗污树种迎风摇曳,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冷水江市委书记曾伯怡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10年,冷水江从根源出发,多管齐下,让锡矿山重新绿起来。”
10年来,冷水江市先后6次对涉锑企业进行专项整治,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到9家,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在推进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排污得到显著管控。
2018年开始,锡矿山又祭出一个“大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治理7500万吨历史遗留的固废,修复400多亩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辅之以乔木、灌木、花草混种的方式,不断植树造林,绿化山体。截至目前,锡矿山植树造林面积达4万多亩。
昔日“差等生”,如今“示范生”。
2021年,锡矿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初见成效,被自然资源部列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进行了推介。
与过去相比,锡矿山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当地居民最有发言权。
下午5时,记者行至锡矿山七里江社区,段经腾正坐在自家小楼门口,想着去菜园摘点菜做晚饭。
段经腾一家住在锡矿山上30多年,老两口一直在锑企工作,对锡矿山之变,感触尤深。
段经腾告诉记者,10年前,锡矿山到处是石头、灰渣,蔬菜很难栽活。空气污染极严重,大家连门都不会随意打开。
“近10年,政府、企业下大力气整治锡矿山。植被越来越密,环境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样。”段经腾指着眼前的山头说道。
据介绍,段经腾的女儿远嫁四川,早些年锡矿山空气质量太差,女儿都不愿意带外孙回来,因为一回就咳嗽。近两年,锡矿山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今年8月,段经腾的女儿就带着孩子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
3.转型:矿区变景区,天地更宽广
8月24日,记者再次驶上锡矿山,在北矿的一处山头,一个方正庄严的纪念碑高耸着,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走近一看,原来是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9年9月,为解放锡矿山,人民解放军第47军106师478团在今锡矿山矿务局北选厂浴血奋战。吴振宗等6位同志壮烈牺牲。
烈士纪念碑无言肃穆,昔日的故事震撼动人。
离开纪念碑,记者又先后途经锡矿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羊牯岭碉楼、老采矿场、忆苦窟等红色遗址。
看着斑驳的遗址,了解到背后的故事,记者不禁感叹:没想到锡矿山也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这些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锡矿山转型发展的宝贵资源。
曾伯怡表示:“锡矿山将以百年的工矿底蕴为根基,将生态修复、红色旅游、地质景观结合起来,探索富有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彻底甩掉污染源的‘帽子’,守护好一江碧水。”
从南坡下行,记者来到了2021年修整好的羊牯岭广场。
广场修葺一新、野花烂漫,对面的碉楼饭店正冒着烟气。厨房里,罗利新舞大勺、颠炒锅,烹饪着一份份佳肴。滋滋的热气蒸腾着,一股鲜香的味道飘入鼻中。
罗利新2011年从广州返乡,先后干过养殖、种植。去年3月,随着羊牯岭广场的建成,他和两位朋友瞅准时机,合伙在碉楼脚下开了这家饭馆。
罗利新告诉记者,随着锡矿山环境不断改善,红色、地质资源逐渐开发,锡矿山的人气开始变旺。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营收能过万元,平时在数千元左右。去年干了9个多月,每个人年底分了八九万元。”罗利新打开手机,把他的业绩亮了出来。
在山顶,记者感受到了锡矿山的人气。
虽然不是周末,依然有10来台车从周边县市汇聚于此,游客们举着相机,或拍摄独特的地质地貌,或与夕阳合影,或浪漫穿行“玫瑰爱琴海”。
据介绍,今年“五一”假期,众多游客慕名来到锡矿山“打卡”。尤其是5月2日,前来观赏的游客近3万人次,车子近6000台。
关于产业转型,锡矿山今年又有一个“大动作”。
今年1月,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在锡矿山开工。这是全国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涉及冷水江、涟源、新化三县、市的“重金属污染区、石漠化区、采矿塌陷区”土地约2.6万亩,总装机规模10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超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以上。
届时的锡矿山,在湘江“守护者”的身份外,又将多出一个头衔——“双碳”践行者。
●青年观察
老矿山成“风景区”
刘思颖(湖南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锡矿山,是我母亲长大的地方,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回娘家,对那里的印象是“满目疮痍”。长大后,我很少再去。
这一次,我作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来到锡矿山。未上山前,我想象了很多:可能是集中管理后井然有序的矿区,可能是植被覆盖后的百花齐放。但一切想象,都不及眼前这漫山遍野的绿。青山绿草、蓝天白云,还以为来到了哪个旅游风景区。
谁能想到,10年前,这座城市还仿佛蒙着复古滤镜,仅剩陈旧和沧桑。当地居民调侃:登上锡矿山,味儿真难闻。
近10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让锡矿山恢复了生机。
在锡矿山北坡的渣渡镇上,清澈的水面倒映着翠绿的山壁。“这真的是新涟河?它以前不是黄的吗?怎么会这么干净!”见此景象,我惊呼出声。
河流两岸,几位居民在垂钓,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悠闲。成群结队的鱼苗随水流游弋,新涟河成了它们美好的家园。
驻足回首,看到锡矿山的巨变,我也萌生了新的憧憬。或许自己能回到锡矿山,做绿水青山的守望者,亲手将这片土地建设得更美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