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同时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奋斗者·正青春》栏目,讲述当代青年如何传递百年青春火炬,用怎样的青春热血和奋斗激情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李赛凤 长沙报道
你知道吗?如同人体对感冒药会产生抗性,野蛮生长的杂草也会对农药形成“抵御”。
在农业生产中,农田杂草的防治一直是个棘手难题——恶性杂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争空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除草剂,便成为了防治杂草的“特效药”。“刚开始用一次两次时,它可以成功地防治田间杂草,但久而久之,杂草可能会进化出对除草剂的抗性。”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浪告诉记者。
今年31岁的潘浪,年轻俊朗,研究对象却是“特接地气”的杂草:在如今杂草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破解其对除草剂的抗性机理,并回馈到实际的农业治理中。
潘浪(中)与学生们在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
潘浪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曾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进修,毕业后他被引进至湖南农业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用潘浪的话说,起初选择农业专业只是欲试身手,没想到“越陷越深”。至今,他钻研杂草学问已经十年有余,并乐此不疲。
“小时候去乡下,除草剂还没普及,农田里纯靠人工割草。如果割得勤快,草就少一点,如果懒得去动,就是杂草丛生。”潘浪说,如今除草剂广泛运用,现代农田已是另一种景象,但杂草的基因在更新,他们的研究也在不断革新。
水稻夏季生长旺盛,小麦、油菜的生长期在冬季。每年一到这几个时令,潘浪和学生们便走出实验室,到郊区、乡村的农田中观察杂草、采集草种。潘浪见过疯狂生长的稗草“鸠占鹊巢”,在水稻田里“强压”水稻一头。于是,他将稗草标本采集回去,研究稗草对除草剂抗药性的分子机理,并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为新的治理方式提供理论基础。到了第二年,稻田杂草的危害大大减轻,“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不复存在。
“你可以亲眼见证科研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潘浪欣慰地说。
改变的背后,是实验室里从白天到夜晚,从不言累的背影。
“农业不像数学、物理有灵光一现,它是实打实的东西。”对潘浪来说,“实”是在实验室里面“做实做透”,是到田间地头去解决农民实际生产的问题,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若是在实验室或者农田里,他一忙就是数十小时,饿了用面包垫个肚子都是常事。在湖南农业大学执教的几年间,他只有一年过年回了老家。
“一次实验室跑定量,为了达到教授对引物的扩增效率的要求,我先后做了8次去完成它。”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博士研究生李宗芳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潘教授,那便是严谨,“教授对我们要求严格,对他自己更甚。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周末、节假日,他总在实验室。”
目前,潘浪隶属的杂草安全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团队与湖南省内外的农户、公司深化合作,在实验室机理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发新型除草剂产品,并推广应用于实际生产,满足更多农民的需求。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潘浪说,接下来,他想尝试将生物育种与杂草抗药性研究的思路结合,“杂草有强悍的生长力及抗除草剂性状,这些优良的基因如果能够应用到生物育种中,或许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的育种之路,这可能是我后续会重点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