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粮仓”新三景 看攸县如何扛稳粮食安全担子

2022-09-08 09:05:53 湖南日报
作者:李永亮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广袤的攸州大地,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中部平原一马平川。

记者近日沿武深高速驱车向南,进入攸县境内,沃野百里,稻浪翻滚,“湘东粮仓”丰收在望。

新景一:机械种田,轻松还丰产

收割机翻过田埂,一声轰鸣冲进稻田。一眨眼的工夫,大片稻田只剩下整齐的稻茬。

8月28日,攸县联星街道高岸村高岸组,攸县百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国良顶着烈日指挥人员收割水稻。“一台机子一天收割60多亩,这是人工没法比的。”他告诉记者。

1公里外,高耸的烘干房也是机器轰鸣。4名工人两班倒,一天烘干稻谷260吨。

机械化为水稻种植提质增效赋能。今年,百分生态农业不仅管好自己1.32万亩水稻,还承接周边种植大户的水稻烘干业务,成为攸县最大的种粮大户。

谭国良回忆自己13年前弃医种田时的景象,完全是另一番模样:“2009年开始承包种植1600亩田,一双手怎么勤劳也挣不到钱。连亏3年,后面推行机械化才慢慢好起来。”

机械化让耕种更高效,自动化使“粮仓”更智能。

邻近的江桥街道泥脚巷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湘带领村民,建成一条粮食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日产稻米60吨,实现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泥脚巷”牌大米供不应求。

在攸县城关国家粮食储备库,19栋高大平房仓整齐排列。保管员武永通过下载手机上的“智能粮库”,轻松掌握粮库的温度、湿度。即便如此,他依然按要求每周3次入仓检测,确保粮库安全。

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攸县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

新景二:治理耕地,荒地变良田

攸县丫江桥镇源佳村新余组,新修的道路通向远处的大山。山冲里,一块块新辟的稻田长势喜人。

新余组原本有30余户人家,组上有11个山冲,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由于地处偏僻,出入不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户陆续外迁,300余亩田地相继弃耕。

去年2月,株洲湘东仙竹米业有限公司看中这里的好山水,与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种下有机稻。先后投资60余万元,拉通山路,翻耕土地。时隔20余年,山冲再次飘出稻花香。

引粮企开荒地,走出耕地治理新路径。攸县顺势而为,多措并举,推动抛荒耕地快速复耕。

莲塘坳镇山田村原是矿区,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沉,村里部分稻田无法耕种。去年5月,村里筹资4万余元,挖建山塘,并新修机耕道、水渠,干涸的土地终于“喝”上水,插下秧。

今年4月,江桥街道泥脚巷村购进大型抽水泵,修建电排房、沟渠、管道,新建4个电排房,彻底解决田地用水积水难题。160亩复耕田丰收,流转价格明年每亩上涨到300元。

去年以来,攸县累计治理抛荒耕地4.27万亩。

“攸县是湘东南地区粮食产量最大的县,历史上最高达50万吨,去年43万吨。”攸县商务和粮食局调控股股长贺剑良说,随着抛荒耕地治理全面推进,“湘东粮仓”将迎来更好收成。

新景三:种优稻香,攸米走四方

宁家坪镇黄公村,有5000余人、4850亩耕地。近年来,该村投入近千万元,对山、田、水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旱涝保收。

保收不是黄公村的终极目标。“向种子要产量,农田必是良田。”该村党委书记吴松岩介绍,为实现高产,村里从上百个水稻流行品种中,精选米质优、市价好、产量稳的“隆两优1146”等主要当家品种,在全村广泛推广。

种粮大户刘仲方选择种植富硒稻,米质口感柔软、甘甜,去年种植160亩优质稻,获纯利18万元。

目前,黄公村优质稻良种覆盖率达100%,平均亩产800多公斤,成为全镇产粮第一大村。

定义优质稻并非只限于高产一个指标。

去年以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株洲湘东仙竹米业有限公司,在丫江桥镇源佳村建设绿色有机稻基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自然生长,打造玉针香“超泰米”品牌。

“每亩产量不高,但价格高,每公斤米能卖到40多元。”仙竹米业财务总监李晓曦告诉记者,该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将这里打造为高端米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拳头产品抢占市场。

广袤的湘东田野,种植了37个水稻高产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今年,攸县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39万亩,较去年增加3万亩。

利用多年的水稻制种优势,攸县近年还大力发展制种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全县从事制种产业的农民达1.1万余人,100亩以上制种大户470余户。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