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王东长沙报道
“20载青春,一朝一夕,栉风沐雨守一线;40余基地,千山万水,良工心苦提质量。”这是湖南中烟技术中心烟叶研究员彭宇的真实写照。在工作岗位中,彭宇扮演着多重角色:烟叶研究员是本色;“城市农民”是特色;而“彭博士”则是品牌,本色、特色与出色,正是“三色农民博士”二十年来的坚守与追求。
做好农民,诚诚恳恳坚守本色
烟叶研究员在烟田基地,就要做农民。做农民容易,做好农民不容易。“农民很实在,能和他们一起做,他们认你,能比他们做得好,他们服你,能做到让他们受益,他们才信你。”农民的“十八般武艺”,肩挑手提、锄头耙子、施肥起垄,他样样学、样样精。只有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在田间地头得到认可得到落实。
当然,做好农民的关键还是解决问题、带来效益。烟叶生产体系复杂,“天、地、人,温、光、水,营养、病害和烘烤”都需考虑,面对的问题千奇百怪,应对也需面面俱到的技能。
一次,张家界官地坪镇的烟农老金的10来亩烟田,一下午突然全部蔫了。他到现场连夜察看,发现所有苗床的拱膜都只揭开了一头,萎蔫也整体很均匀,于是判断是因为高温,拱膜两头没有全部揭开,没形成有效空气对流导致的高温烧苗。摸黑为老金的烟苗剪一次叶和喷洒了清水,并叮嘱遮阴。几天后,老金的烟苗保住了,邻里关系保住了,当年的效益也保住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判断,就关系到烟农一家的生计,关系到基地一年的收益。”他感慨道。这时候,就需要坚守烟叶研究员本色,用心站在烟农的立场扎根基地基层解决问题。
写好论文,踏踏实实彰显特色
农业田间试验季节性强,一年只能进行一次。为了尽快探明优质烟叶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及相适宜的施肥水平,湖南中烟烟叶研究所在桑植连续3年设置7个密度、5个施肥水平的双因素试验。
每取一次样,要挖300多株烟,再把根茎叶分开,每次样品就有近1000个,试验共取4次样,鲜烟样品近4000个。此外,还有烤后烟叶的挂牌烘烤试验,近5000个标牌,从挖、洗、分到杀青、烤干,他和团队24小时轮流值班,通宵达旦奋斗十来天,上次的结束就是下次的开始,周而往复。
通过这样的努力,他和团队确定了1200株/亩的种植密度,配套7kg/亩的施氮量,并验证了在整个武陵山区基地的适用性;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试验的钻研,一项项技术的验证,最终系统优化成功集成和应用了“4+1”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并取得了成功。
打好品牌,兢兢业业力争出色
在张家界桑植官地坪,彭宇通过了烟农主持的博士入学考试,有了新的身份——彭博士。为了打好个人“博士”品牌,他自觉肩负着博士的责任与使命:
在烟叶生产的“种、采、烤、分、收、调”全流程,研究推广满足品牌需求的优质原料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效用到品牌中,引导烟农、提升质量、满足需求。
20年来,他在自己岗位上坚守本色,以生物技术引领烟草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精益生产强化优质烟叶的有效供给,以品质评价保障原料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