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作为每年最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会议新闻稿31次提到“稳”字,有何深意?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为什么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内涵,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谢鲁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侯俊军等三位专家。
▲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您看来,释放的最大信号是什么?
张建平
释放的最大信号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权威发布的会议内容中,可以看到“稳”字被反复提及,也足以可见其重要性。具体来看,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会议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路径和举措。同时会议还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提出了相关要求,所以释放的第二个信号,就是2023年依然要通过适度的财政赤字,发挥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通过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来稳增长、稳就业。
谢鲁江
我觉得释放的最大信号是稳增长。我认为,本次会议反复提及的稳增长,“稳”字又是重中之重,且与以往的内涵又有些许不同。过去我们可能主要是稳住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是一个区间调控的概念,既要防止经济过冷,也要防止经济过热。而现在,就如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因此,我认为,稳增长还有一个扭转趋势的含义在里面,要让经济能够恢复向上的势头,回到正常合理的增长空间中来。
其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家多少都有些着急,此刻更需要稳。这个稳,还有一个要保持战略定力的含义。稳住心态,稳住局面,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中央一再强调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整个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应该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总体的目标。
侯俊军
会议对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定调,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我认为这是非常客观、非常坦诚的表述,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信心。
对于这次会议释放的信号,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极大地释放出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的信号。虽然每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扩大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但是今年尤其重要。
其次,我注意到了很小的一点,用语不多,但是以往很少提及,即“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当前,全球市场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要在新领域有新作为,找到我们的新赛道,这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类似表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是比较少见的,再次说明了两者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对支持两者齐头并进释放了明显信号。
▲中车株洲电机智能组装线。
记者
会议提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为什么特别强调信心?
谢鲁江
这是一个对形势怎么看的问题。当下形势确实不乐观,确实存在困难。国际上,各国都面临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问题,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于我们的冲击是不小的。国内,近三年疫情影响,让我们有不小的经济下行压力,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从国内市场来看,我们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庞大市场,我们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全有能力盘活经济。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入,我们在国际市场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我们的国际市场也会越来越广阔。
再之,我们的产业积蓄、技术积累等态势很不错,有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
同时,各项政策效果正在持续显现。今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已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渐渐释放出来。随着疫情防控不断优化升级,政策会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基本面,还是从政策主导方向来讲,我们要树立信心,我们可以扭转经济下行压力,经受住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张建平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市场信心也就意味着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是不断提升的,在信心和预期的带动之下,企业更敢于投资,社会各界才能够不断去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从而让稳增长、稳就业落到实处。
经过疫情近三年的考验,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承受了较大压力,整个经济社会运行中也有不少堵点,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们通过稳定信心和稳定预期,来支持稳增长和稳就业。
侯俊军
这是对当前市场信心不足的一个很好回应。我们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同时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会议中,无论是各项政策的阐述、各项措施的表达,还是六大统筹的阐述,我认为都是对提振信心的一个很好的回应,向全社会乃至全球传递明显的信号,即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央会将更多精力放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上,并明确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各司其职,积极形成合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记者
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什么要将消费摆到优先位置?
谢鲁江
我们的发展,根本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最终体现应该是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学上曾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大家都不花钱,大家反而会变得更穷。因为大家都不花钱,整个社会需求就会萎缩,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继而不会再投资,不会再生产,随之而来的就业就会减少,大家的收入也更少。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花钱可以带动消费,消费又能促进花钱,实际上两者相互循环,要搞活经济,就需要一方先发动。
张建平
消费是目前“三驾马车”当中,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一驾马车。去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5%左右,占比GDP比重达到了50%多,这就意味着三大需求当中,以消费为突出代表的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
中国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加起来,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速度可能要比美国更快一点,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也亟待释放。当前,消费不仅对中国经济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放眼全球,目前涉及到汽车、手机、奢侈品等商品的消费,应该说三成是由中国的消费市场贡献的。
今年防疫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经济发展要恢复到常态,自然消费应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用于稳增长和稳就业。
侯俊军
我们现在无论是从宏观经济来看,还是从微观经济表现来看,消费不振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已经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把供给的影响缩小到可控范围内。但市场供给得到保障后,要让经济恢复起来,没有消费是不行的。没有足够的消费、没有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就无法恢复,国内需求也就无法扩大。那么,一要增强消费能力,有意愿消费,其实是一个收入问题。我们不仅要让社会公众增加收入,更要让社会公众有一个收入不断增加的稳定预期;不仅要这个月扩大收入,后面还要持续扩大收入,才能够放手去消费。本次会议对于这些问题阐述得比较多,比如提到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践中,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措施。有的地方强化保险的功能,有的地方强化消费券的功能,有的地方以稳就业来增强对收入的稳定预期等,各种措施都非常必要,而且是有效的。
二要改善消费条件,三要创新消费场景。我认为,湖南举办的旅游发展大会就是个很好的尝试。通过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升级配套设施,更新服务理念,进而带动餐饮、酒店、文旅产业发展,这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消费场景。让大家有地方去,有美景看,有美食吃,同时还能享受到好的服务,有好的体验。
▲这是2022年12月8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
此次会议提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否意味着又将有一轮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张建平
谋划新一轮全面改革,对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中国仍然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的十四五规划,都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对中国而言,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逻辑和经验。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面临一些难题,国内一些老的体制机制还有些束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还没有完全实现,制约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的障碍还比较多。所以在2023年,借助于中国积极贯彻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规则和内容,按照国家的新发展理念,以开放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真正践行新发展理念,改革和开放将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推手功能,这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谢鲁江
我们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我们过去是在旧体制中凿出一条路来,所以它强调的是寻找突破口的改革,而我们现在是全方位构建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框架,它肯定是一个全面的改革。
谋划新一轮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是稳增长的一个必要措施,只有调动活力才能稳增长,而调动活力就必须深化改革。所以谋划改革,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从稳增长的角度来讲,还是调动市场主体活力的必要举措。
比如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的所有制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表现在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意味着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都比较清楚。但是这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在市场经济配置过程中,又产生很多派生的责任权利关系,这就是通常讲的产权关系。这些不确定清楚,资源的配置以及对资源背后掌握资源人的积极性调动,就会很成问题。
企业所有权是很清楚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就会经营得很好,这是两回事。所以在所有权清晰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能发挥作用,且又不会乱发挥,大家既有纪律又有约束,让大家的各种责权利行为都比较合理,那就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山河智能调试场上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记者
会议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此时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有何深意?
侯俊军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是不常见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很不错。但是由于近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了杂音,甚至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担心和疑惑,本次会议直截了当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进行阐述,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告诉大家,国有企业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的,我们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是要进行保护的,我们不会打压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我们要避免的是资本无序发展。
会议还明确讲到,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这些话都非常实在、具体,没有绕弯子。我认为,这些表达应该是让我们社会,让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不再要有任何迟疑和担心。
张建平
两个“毫不动摇”代表了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让其引导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彼此的互补性,从而共同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总量来讲,民营经济已占到整个GDP六成以上,贡献了五成以上税收,七成以上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和九成以上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在中国市场竞争型的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民营企业的出口已占到全国出口的五成,是出口的第一主力军,这都显示出,民营经济在创新发展和双循环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主要是在中国的关键基础行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突出的就是资源、能源、原材料、金融、基础设施等。这些行业的国企是税收贡献大户,在GDP中占了很大比重。现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也正发挥引领作用。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的不同比较优势,从而在双循环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塑造不同的国际竞争力。
谢鲁江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针对民营经济的质疑与杂音,是对我们基本经济制度的质疑。实践证明,我们的经济制度是正确的、科学的。不能仅仅因为一时的“国进民退”,又或是“民进国退”就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甚至否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必须明确的根本视角。
其次,从当前需要来讲,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是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需要。我们国家大企业可能最多十几万,现有1.5亿左右的市场主体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还有个体户。如果忽略掉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我们的经济就不仅仅是萎缩的问题,不是增长不增长的问题,而是要面临坍塌的风险。
因此,要稳增长,这么一个巨大的市场主体的作用不去发挥,活力不去调动,稳增长就会成为空谈。这1.5亿左右的市场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什么叫内生动力?就是这些人要求生存谋发展,所以他们出来打拼、出来创业,这符合中央提倡的精神,成为我们稳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我们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两个毫不动摇”实际上就是始终调动两个积极性,既调动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体系,也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这既是为了稳增长,更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