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21日讯(通讯员 王琦 颜宏亮 张燕舞)新十条以来,醴陵市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迅速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聚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作用,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畅通转诊机制,切实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医共体作用,全市7家医共体牵头医院通过组建专家组、派驻专家坐诊、查房或提供远程指导、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累计开展培训10次,培训医务人员600余人。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单位、辖区内村卫生室、诊所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救治业务相关知识、居家隔离对象健康管理、院感管理等知识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牵头医院中医院综合ICU病房。
加强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迅速开展重症医疗资源扩容建设,在现有综合ICU重症监护床位42张的基础上,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照标准进行扩容建设。目前全市综合ICU重症监护床位达132张,可转换的ICU监护床位100张,二级综合医院(含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在各专科病区设置重症监护单元,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利用医共体危急重症联盟、呼吸道联盟等专科联盟,指导联盟内各单位能力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组建由呼吸内科、ICU、心血管内科、神经内外科等34名专家组成全市医疗救治专家组,并设置A组、B组,提供24小时在线会诊或现场指导服务,及时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医院明月镇卫生院24小时正常运行发热门诊。
加强隔离救治能力建设。全市开放49家发热门诊(诊室),做到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提高收治能力,全市共有8家亚(准)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床位420张,基本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需求。已建成方舱医院床位520张,可在24小时内实现收治。提高转诊转运能力,迅速对120急救中心进行扩容,在现有3个受理席的基础上,扩容到8个受理席。市财政安排资金180万,购置辆救护车12台,为群众提供及时迅速的转诊转运服务。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醴陵云、醴陵发布、醴陵健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图文127篇、小视频83个,大力宣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医共体分级诊疗流程,普及新冠感染阳性患者居家健康监测、居家治疗常用药品、孕产妇新冠病毒防护、抗原检测方法等健康知识,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布基层医疗机构咨询电话、发热门诊(诊室)位置、核酸采样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信息,有效提升群众知晓率,缓解恐慌情绪。
强化分级分类分区管理
利用“265”医疗服务模式,做好分级分类收治。多次召开线上线下培训会议,明确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落实基层首诊和居家治疗。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治疗观察,由基层医疗机构会同村及村卫生室做好药品发放、指导健康监测。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上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必要时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牵头医院省湘东医院对医共体成员医院进行知识培训。
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病、肿瘤等)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转诊至有条件的片区医疗中心或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亚定点医院)治疗。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转诊至省湘东医院(定点医院)集中治疗。
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能力的,转诊至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相应专科或者重症医学科治疗,情况紧急的及时转诊至三级总医院治疗。若患者不具备转诊条件的,由医共体牵头医院派出专家组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救治。
划分区域收治。各医疗机构结合院内实际,设置了门诊、住院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以及门急诊缓冲区,做到标识清晰醒目,分别对应接诊患者。
强化应急保障
强化药品、抗原试剂的储备。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医联体牵头单位统筹,按照辖区服务人口的15-20%动态准备中药、解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盒。其他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储备新冠肺炎相关中药、抗病毒、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
强化人力资源准备。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快培养ICU医护人员的培训培养,储备后备人员。各基层医疗机构对5年内退休的医技人员(79名)、辖区内诊所、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479名)和执业护士人员(381名)建立信息台账,共计939名医务人员作为储备力量。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改善执业环境,关心关爱医护人员,动态组合医疗力量,根据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和核酸检测结果等,安排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工作或者居家健康监测。
做好患者转诊衔接工作。加强统筹调度,各医共体牵头医院明确了专人负责,建立明确的接诊流程和绿色通道,做好转诊衔接,保障新冠肺炎患者的及时转运、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