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5日讯(通讯员 王薪棋)寒冬时节,湖南省蓝山县毛俊村宽阔的柏油路上,灰白相间的“小洋房”矗立两旁,村民们拎上竹椅,围坐炉旁,一边唠家常,一边看着顽皮的孩童们跳皮筋、斗鸡、跳房子……
近年来,毛俊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乡村美 产业旺 村民乐”为目标,依托“青山绿水”优势,通过盘活沉睡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拓展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还原生态绿色,文旅育新机
走进毛俊村,百家姓氏文化、风雨长廊、俊水河观光吊桥、民族风情步行街、邻里竞赛场、赏荷园等文旅项目迎面而来。
以前,竹木粗放式加工作坊沿河无序发展,俊水河成了臭水河,雨季河水满溢,形成一片又脏又臭的河滩。
为了还原生态绿色的人居环境,毛俊村党支部以“文明创建”和“文旅融合”为契机,大力实施“党建+乡村旅游”工程,着力打造集姓氏文化、生态农业和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村。
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美誉的毛俊村,有来自12个省、72个县的百姓曾聚居于此,目前全村共有103个姓氏,当地干部群众受此启发,几经努力,在2019年建成了“百家姓氏”文化园。
此后又搬迁小作坊,修建防洪堤,开发住宅小区,实施美化绿化,还沿河打造了“风雨长廊”“俊水河观光吊桥”等一批文旅项目。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河滩,变成楼房矗立、舒适宜人的沿河风光带。2021年毛俊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村党组织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毛俊村已经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成为全县网红“打卡地”,到此访古寻幽、寻奇探秘、休闲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爱生态、护生态、讲生态成为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来往的游客都能与青山绿水撞个满怀。
扮靓乡村底色,培育新风尚
“颜值”也是一种生产力。
提升“颜值”,首要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毛俊村党支部以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先后投入资金80多万元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杜绝污水直接排放对周边河流、水源的污染;完善收运设施,就地分类、源头减量,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道路畅通、饮水保障、垃圾处理等关系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重点设施得到改善提升。
同时,发挥党员示范带头和群众广泛参与作用,党员实行“一人一路段,一户一庭院”责任包干,群众实行“门前六包”,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现在走进毛俊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直通村落,沿途绿意盎然,文体活动中心、百姓休闲广场、同心风雨桥等便民设施应有尽有,村容村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全面改善。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培树文明新风更加有了底气。
毛俊村党支部一方面组织群众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制定红白喜事公约,评选好家规好家训,引导村民传承好家风;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五好家庭”“青年创业标兵”“巾帼能手”“尊老爱幼模范”“卫生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创优争先,广泛参与文明创建。
“以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一摆就是几百桌,现在限定桌数,刹住了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如今的毛俊村高价彩礼现象大幅下降,人情攀比之风得到有效遏制,“脏乱差”陋习得到有效整治,“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节俭新风蔚然成势。
挖掘产业特色,拓展致富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原来的毛俊村是靠山吃山,面对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没有利用起来,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却不自知”。
为此,毛俊村党支部转变发展思路,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目前,由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的优质稻基地100余亩、香芋基地1000余亩、葡萄基地300余亩、莲藕基地150余亩,生猪养殖、葡萄种植、香芋种植等专业合作社6家。
升级传统产业,创建毛俊村竹木工业园,引进、培育发展竹木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近2亿元,为本村村民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集体收入一百万元以上。
依托林木资源,在实施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康养休闲、苗木花卉、林下种植等特色产业,把靠青山、傍绿水的优势利用起来,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根治了耕地抛荒问题,还实现了村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双赢”目标。
如今,全村90%以上党员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50多名党员成为经济能人和致富能手,全村846户居民有近600户买了轿车,今年1至11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0万元,预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6万元,“靠山吃山”真正转变为“依山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