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诊过程中,陪诊师谭婷(左)要不断地与客户交流。均为受访者供图
夏日炎热,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楼外,来往的就医者行色匆匆。谭婷径直走到大厅办理诊疗卡的窗口,为下午即将服务的客户小雨(文内患者、家属均为化名)办理了一张新的诊疗卡。
在快速办完诊室的报到手续后,谭婷陪着小雨蹲坐在了一旁的墙角,她摸出手机,在微信上给小雨的母亲回复了一句:“已接到,在候诊。”这一下午,谭婷陪着小雨穿梭一个又一个诊室,直到送小雨上了回家的车,谭婷的工作仍未结束,她还要将情况反馈给下单的小雨母亲,并把取到的药邮寄给小雨妈妈。
“如果将孤独分为十级,一个人看病就是‘十级孤独’。”网上的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同。
谭婷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人终结“十级孤独”。
“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有无力和脆弱的时候。”谭婷说,作为一名陪诊师,在给客户提供便利和帮助的同时,她也希望在短短的几小时内能充当他们的“临时家人”。
现象
市民就医痛点,催生陪诊师职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均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医院的就诊流程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前需要到窗口排队挂号缴费,现在只要在智能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实现就诊各个环节的操作。对于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而言,这些操作或许不存在额外的难度,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却不是如此。
“找路和排队的时间大于就诊的时间”,仍是许多市民看病就医时的一大痛点。要做的检查在几楼,做检查之前是否要取号,同时要做几个检查如何安排路线……一位从外地来到长沙就医的患者告诉记者:“我只请了一天假,但到了才知道做这个检查要提前排队,今天已经约满,看来今晚要住在长沙,明天再接着看病。”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陪诊师这一职业火了起来。但陪诊师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职业,早在十几年前,不少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曾在医院内设立过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当时的“陪诊员”由医院内部设立,仅停留在适医层面,职业并未系统化,因此发展缓慢。
2015年左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有了社会陪诊师,e陪诊、安心陪诊等平台也悄然出现,但后续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到2021年,陪诊师忽然开始大批涌现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群中,长沙、西安、郑州等地开始出现陪诊师的身影,他们大多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来挖掘潜在客户,像谭婷的依带陪诊还运营了微信小程序供客户自助下单。目前,依带陪诊有6位在岗陪诊师,接单量趋于饱满。
在长沙,陪诊师去得最多的医院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以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等。陪诊病种涵盖各个专科,其中又以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肿瘤专科、妇产科居多。陪诊师核心的工作是陪同就诊,在整个就医流程中为患者提供帮助,包括但不仅限于提前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引导至诊间及检查室、代取药品、代问诊,甚至还包括接送患者。
为了能让患者的就医效率更高,陪诊师首先要特别熟悉医院内的地形和就诊流程。各医院的就诊流程和布局都不尽相同,谭婷要求公司所有新进的陪诊师在上岗之前实地去医院了解布局,熟记各科室、检查室的具体方位,以及各医院的就诊流程。
此外还需要有点力气。医院里二楼取药、三楼验血、四楼放射……做陪诊师的人要经常跑上跑下,“有时候要还要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着实是个力气活儿。”谭婷分享自己有一次帮客户代取中药的经历,取来的药量令她震惊:“一个麻袋装满中药材,提起来有半个人高。”
故事
充当“临时家人”,给客户心灵上的陪伴
其实,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各大医院已经在不断调整优化就诊流程,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还有各类导诊台、问询处、提示标牌,以及针对老年人群开设的绿色通道,诸多便民举措,体现着医院管理者们用心服务的痕迹。
尽管如此,随着健康消费的逐年增加,一些日常就医的患者仍希望在就诊期间得到“更好的”服务,一对一的陪诊不仅能让这类患者体验高效的就诊流程,有时陪诊师还要充当“临时家人”,给予患者心灵上的陪伴。
谭婷接到的陪诊单有很多是老年患者,下单的客户是他们的子女,因为身在外地工作,无法每次陪伴父母看病,便请陪诊师代劳。
遇到这种客户,谭婷通常会在每一个环节与客户在微信上反馈,发去视频、照片,让客户们仿佛身临其境。还有一些客户是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身体等原因无法单独陪伴父母看病,此时就需要陪诊师从旁协助。王雪就是这样一位客户。
“我母亲怀疑肺癌,要去湖南省肿瘤医院做穿刺,但我现在怀孕4个月,老公也不在身边,一个人实在不方便陪她去看病。”王雪虽然怀孕身体不便,但由于担心母亲的身体,在陪诊过程中希望全程参与。于是谭婷一边推着患者王阿姨的轮椅,一边也留意着王雪的身体状况,每当需要跑到其他地方办理手续的时候,谭婷会让母女俩在原地休息等候,但因为不放心离开两人太久,她必须在路途中加快脚步,甚至一路小跑。
王阿姨要做的检查项目很多,其中一些检查有辐射,王雪无法一直陪伴母亲,很多时候都由谭婷单独陪诊。好在王雪身体状况尚好,体力足够,虽然她情绪有些低沉,但较为稳定,这叫谭婷悬着的心稍稍能放下。
但当王阿姨办好住院手续,即将进行穿刺检查时,王雪的情绪忽然走到崩溃的边缘。“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客户在我面前哭,何况她还是个孕妇。”谭婷回忆,后来在病房,王雪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再一次泪流满面,母女二人相拥而泣。哭完之后,王雪擦了擦眼泪,脸上撑开一个笑容,对谭婷说:“谢谢你陪着我们,我母亲一直都很坚强,这次也一定能勇敢地扛过去,我会陪着她一起对抗疾病。”那张带着泪花的笑脸,谭婷至今还记得。
而还有一些患者则是不想让家人担心,但又希望在脆弱的时候拥有一份陪伴。45岁的陈龙就是谭婷接过的一个患者,身高1.78米的他高高大大,在陪诊过程中随和健谈,还很爱与谭婷畅聊自己热爱的美食。
陈龙因怀疑鼻咽癌瞒着子女独自来长沙看病。在谭婷为陈龙陪诊的两天时间里,陈龙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肯定没事。
由于病理结果往往要过几日才出,陈龙决定先回老家等待,等谭婷直接将报告单邮寄给他。“可后来我收到他一条短信:‘姑娘,你还有空吗?能不能来陪陪我。’我赶过去,才知道他没有回老家,而是瞒着我自己去取了病理结果,诊断结果确诊是鼻咽癌。”谭婷说,当看到高大的陈龙在自己面前脆弱地流泪,作为陪伴他走过这条就医之路的陪诊师,她很能共情这份悲伤。
探讨
收费不低的专职陪诊,是否应该更“专业”
在不同城市,陪诊师的收费不同。自从社交媒体上“空姐转行当陪诊师月入过万”的话题爆火,陪诊行业的真实薪水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
谭婷告诉记者,以陪伴小雨半日为例,她收费是186元。此外,取送结果、住院代买、病案到家等服务,收费在96元至156元不等。谭婷坦言,从单次收费的价格来看,陪诊不是一项便宜的服务,但陪诊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薪,忙的时候可能单量很多,但是一日之内医院里的上班时间固定,自己的体力有限,单多了也接不过来。从业两年多来,谭婷累计服务过两千余名患者,这已经是相当饱和的接单量了。
只是“陪人看病”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为何要收取几百元的费用?“我没读过什么书,做各种检查确实找不到,经常搞得晕头转向。但我也害怕受骗,如果出两三百块钱给一个陌生人‘陪我看病’,他要是糊弄我怎么办?泄露我的隐私怎么办?”在一家医院病房内,家属李女士说出了自己对购买陪诊服务的担心。
对此,谭婷表示,其实对于一些异地就医的患者来说,陪诊师能为他们节约的成本不仅是时间,还有食宿等生活消耗,这样比较下来,陪诊师的收费还是很合算的。
除了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之外,陪诊师没有明确的从业资质和服务范围,这也引起更多质疑。陪诊师这一行业往往被认为门槛很低,谁都能干。也有不少人提出,从事陪诊行业需要拥有医学专业的背景,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
谭婷也经常能接到一些应聘者的电话,很多人都会提到:自己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可在她看来,陪诊只是一项服务工作,有责任心是最必须的要求。
“陪诊师不该过多涉及医疗专业。”谭婷在正式入行陪诊师之前从事酒店管理的工作,还曾创业开过民宿,做过旅游咨询,2021年她嗅到了陪诊师的发展前景,才转行开始做陪诊。一些客户在了解到谭婷“复杂”的从业经历后,对她的专业性曾抱有质疑,但谭婷认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陪诊师只要做好陪伴和服务,除此之外,不需要也不应该提供医学专业的建议,以免误导客户。
尽管如此,陪诊师仍免不了直接接触到医疗服务。一位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告诉记者,随着陪诊服务越来越普及,老年人请陪诊师的情况确有增多,为老年人陪诊时,陪诊师通常还担任“翻译”一职。“在门诊问诊中,老年人通常很难描述自己的病症,年轻的陪诊师表达能力更强,又与老人子女有过直接沟通,有时陪诊师比患者本人更能清楚地描述疾病,可以提高门诊效率,作为医生对陪诊师比较欢迎。”该医生表示。而一位临床心理科的医生认为,在心理科门诊,患者的自述会暴露个人隐私,因此他们通常不让陪诊师进入诊室。
建议
陪诊行业亟待规范,应与医疗有界限
在谭婷看来,陪诊师提供的服务应当限于陪伴。即使是一些特殊情况下,陪诊师会收集患者病史信息,为其进行代问诊,但这也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除非实在情况特殊,谭婷通常还是建议患者前往医院面诊。因为在医患之间,由专业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不可替代的。也有律师认为,陪诊的服务应该有所限定,陪诊和医疗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既是保证医患间的顺畅关系,也可防止陪诊师陷入风险。
由于目前陪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规范或法律监管,一旦在服务过程中发生问题,陪诊师和患者之间的责任归属还很不清晰,不仅患者担忧信息泄露、人身安全,陪诊师也担心自己可能承担的风险。一位陪诊师说,她曾接到过一位隐瞒艾滋病病史的客户。“虽然陪诊服务产生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但客户刻意隐瞒病史的行为让人后怕。”因此,现在许多陪诊机构在服务开始之前都会签协议,旨在保证服务双方的权益。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陪诊师中鱼龙混杂,有人专心做着陪诊的服务,也有人借此机会打“擦边球”,如卖“黄牛号”等。
陪诊行业的从业资质、权责界定、收费标准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律师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对陪诊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培养陪诊师正规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也能化解陪诊服务过程中的矛盾。
可喜的是,2023年5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发布了《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这是陪诊行业首个正式制订并发布的团体标准,陪诊行业如何走向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职业化的道路,值得社会期待。
记者手记
长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陪诊师?在此稿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曾反复想过这个问题。但随着调查的深入,答案不言而喻:陪诊师的出现与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密切相关。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于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均位列全国综合排行榜前100名,其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排名第15位。而长沙的陪诊师们,去得最多的恰好就是这三家医院。
穿梭于长沙各大医院,我见过焦急无措的患者因为挂不到号,用乡音和家人通话时擦去眼角的泪;去过患者排着长龙的检查科室;也听过没有床位的患儿在走廊发出尖锐的哭闹声。挂不到知名专家号、排不上检查、找不到床位……这是许多人就医时的痛点。
医疗资源的集中一方面意味着人们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异地患者蜂拥而至,形成挤兑。陪诊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就医患者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就医效率,缓解了恐慌焦虑的情绪,但优化医院就诊流程,才是众多患者更加实在的幸福。
为此,多年来各大医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如推行门诊结算一站式服务、落实检查结果互认、开放日间手术、加强出院患者管理……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在不断提升。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看好病。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长沙入选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各级医疗机构更能各尽其职、各施所长,进一步缓解看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