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星沙美丽经济,源在“浙”里!

2023-07-23 12:03:28 红网
作者:谭忠欣 熊晓宇 编辑:胡红叶
字号:

图片

以硬核工业闪耀中西部的长沙县,正在广袤乡村蝶变一幅和美的山水画卷。

图片

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忘不了乡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忠欣 熊晓宇 长沙报道

最近,记者到长沙县乡村转了一大圈:走在江背镇金洲村的乡间小道上,家家户户见缝插绿、栽花,移步换景,分外迷人,游人如织;在路口镇明月村,坐在被茅草覆盖的小木屋和廊亭下品尝咖啡;在青山铺洪河村,驻足万亩稻田边,看成群的白鹭倏忽而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记者拍下不少山水画般的田园风光,一行的伙伴们忍不住感慨:“这和我印象中的农村不太一样。”

以硬核工业闪耀中西部的长沙县,正在广袤乡村蝶变一幅和美的山水画卷。

近年来,长沙县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建设的实践路径。2021年以来,累计投资5.41亿元,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78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美丽宜居村庄318个。

从“美好村庄”到“美好生活”

山乡巨变二十年,诗画江南尽村野。“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用千万农民真诚的笑脸,给世界讲述了一个美丽中国的故事。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说:“我们要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准确理解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好‘千万工程’这一鲜活教材。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

“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长沙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以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环境,在两者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双赢。

图片

江背镇金洲村露营基地。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浏阳河九道湾中的一湾,就在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通过试点一体化运营村落景区,串联各色村落景点、挖掘民俗文化,打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产村相融的特色村落集群,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江背旅游的标识,把传统村落的“乡村记忆”变为“致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既留住了游客的消费,又使村民留住了“乡愁”,品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村落景区一体化运营后,来旅游的人更多了,生意都做不赢,一到节假日,游客就会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在金洲村罗家洲河边,“晓晓农家乐”的老板娘李晓英正忙着将店面进行提质升级,从2019年营业以来,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李晓英决定将店面扩大,她说,“等改造完成,我们每天能新增接待300多人。”

家门口创业、坐屋里收钱、出入在画中,李晓英家的幸福生活,是江背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生态优势带来了产业兴旺,美丽环境创造了美丽经济,江背镇通过村落景区一体化运营,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美丽的村落景区刷新乡村“颜值”,印山村、五福村、金洲村、梅花社区等村(社区)相继发展了民宿旅游产业,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了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长,迈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从“一村一策”到“一村一品”

长沙县政府副县长涂亚鹏认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能用城市建设的思路去发展乡村。解决“同质化开发,千村一面”,策划是破题之举,立足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让老百姓真正的富口袋到富脑袋。

长沙县充分挖掘乡土特色、农耕特质、地域特点,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在高桥镇金桥村将特色家风家训文化融入村庄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福临镇福临铺社区结合树湘精神,分别打造“游稻里”“义塾馆”“汲志堂”三个节点,实现“游、玩、学”一体发展。

图片

万亩示范片片区的观光长廊,一边是承载国计民生的高标准农田,一边是传承稻香文化的村落屋舍,远处蜿蜒的麻林河,串联起四季河田美景。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双抢”时节,在青山铺洪河村金山片区万亩良田里,饱满的稻穗在风中摆动,成群的白鹭倏忽而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奏响丰收的乐章。

洪河村境内有4500年历史的腰塘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最早聚居和粮食生产农耕文化起源。金山片区和美乡村涉及八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90户,在推进过程中,近200户头无条件支持小田变大田的高标农田丘块整合;支持拆违透绿、菜园不设围栏等生态建设理念,自发降围拆违2000余米,腾出闲置房6套,让地万余平方米。

如今,依托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建设,洪河村金山片区全力做好“水稻+”文章,以稻作农耕文化为轴,结合农耕传统时令将整个村落划为忆春耕、观稻浪、归仓廪、说丰年四个主题片区,在这里体验农耕人家、品味河间四季。

不远处,由种粮大户王稳根租赁片区闲置农房改建的稻香民宿饭店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70多岁的陈嗲每年由此多了1.2万元的租金收入。洪河村实际出发依托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种植果树,规整菜园,让小庭院成为经济园。逐渐实现家园变游园、民舍变客舍、农区变景区,形成饮食、住宿、赏田园风光、品农耕文化等为一体的庭院经济产业链。让城里游客来了能实现“好看、好玩、好吃、好住、好摘、好带”,实现把消费留在农村,把收入留给农民。

图片

家园变游园、民舍变客舍、农区变景区。

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

乡村的振兴,要靠建设,更要靠运营。建设和运营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两个轮子,密不可分。

产业缺少人才,有输血无造血,美丽风景就不能转化为美丽经济。长沙县像抓村庄建设一样抓村庄运营,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深刻领悟“经营村庄”的奥秘所在。

福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北部,是“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烈士故里。沿着崭新的村道,福临美景展现眼前:从树湘文化广场到陈树湘故居,一条“忠诚之路”游步道串联起红色景点,打造“行走中的党课”;竹下予、思源堂、联心馆、吾爱居、草木间、晒秋坪,一众文艺范十足的小院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图片

竹下予、思源堂、联心馆、吾爱居、草木间、晒秋坪,一众文艺范十足的小院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会读书、会喂猪”成为长沙农家引以为豪的两件事。福临镇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生猪养殖,最鼎盛时期生猪的年出栏量约占长沙县的六分之一。有的村民还用原本大气宽敞的楼房来养猪,楼下养猪,楼上住人,个别养殖规模较大的村民甚至专门盖楼养猪

眼看着村民们的口袋一天比一天鼓,福临这座原本青山绿水环绕的宝地,名声却一天比一天“臭”。

随着生猪退养、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的实施,很多猪舍闲置了下来。而随着和美乡村建设推进,这些闲置的猪舍已经蝶变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废弃猪舍化粪池改造而来的“竹下予”,成为了村民的互助交流区;由废弃猪舍改造的“思源堂”尽可能地保留着猪舍原有结构,化身文艺饮品馆;“联心馆”则成为影珠山村组级议事活动阵地,为当地党员群众提供议事协商、学习教育活动场所……红砖小院内早已不见当年猪舍的脏乱差,特意设计建造的白云状平台漂浮在碧绿的田野之上,文艺而美好。

图片

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真正实现了“福临”千万家。

近年来,福临镇擦亮树湘故里、影珠福地两张名片,探索“政府搭台+公司运营+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运营新模式,坚持文旅融合、发展聚合、要素整合,“融合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福临镇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地标,带动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真正实现了“福临”千万家。

从星沙出发,驱车不到一小时,即可抵达影珠山入口,沿着盘山公路驶入竹林山海深处,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民宿掩映在绿野之间,青山相待,静谧清幽,成为都市人度假休闲的理想之选。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山坳里的小山村会这般热闹。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我们党就做什么;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党员同志就致力于什么。

在长沙县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群众不来神,有钱也搞不成。群众来哒神,什么都搞得成!”长沙县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民全程参与,绝不搞“被整治”;充分共享土地整治成果,依法依规落实补偿安置,公平合理分享收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共建美好生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全民齐参与,老板挑重担。”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江背镇印山村充分调动村民主动性,得到村民一致拥护,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投工投劳。

图片

山水交映有乡韵,文旅相彰在印山,印山村天玺湖倒映着蓝天白云,风光如画。

节假日期间,印山村全体村干部都分散到村里各个角落,充当观光车司机、游客疏导员、景区讲解员、交通指挥员等等。

2021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印山村党总支书记刘罗仕组织召开了一次乡贤屋场会,将印山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在20多位乡贤面前。这一场乡贤会上,修建观景台的想法得到了大家踊跃的支持、捐款。印山台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近3年来,印山村乡贤共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捐建超1800万元。

今年上半年,印山村游客接待量超20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超1500万元,解决就业210余人,其中超九成为本村劳动力。此外,印山村去年实现集体经济62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超70万元。

印山村党总支书记刘罗仕介绍,“五一期间,仅一条‘印山红一号’游船,每天就可以实现1万多元的门票收入。”

图片

“印山红1号”游船生意火爆。

如今,环着天玺湖边漫步,村里的18家民宿、20家餐饮店生意越来越红火,“湖边人家”老板娘彭晓卖掉家里的运输车,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在自家的饭店、民宿里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憧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