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丨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二

2023-06-28 10:28:13 湖南日报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马克思主义“道统”之大成,致五千余年中华“文脉”之高远,通古今、融中外,开新统、树典范,是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

守正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正气和锐气的高度统一。苏联由大党大国走向亡党亡国,根本原因在于放弃“守正”,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清王朝由落日辉煌到速朽覆亡,根本原因在于拒绝“创新”、闭关锁国,在夜郎井蛙的迷梦中陶醉而浑然不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于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辩证法,做到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于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这一重要思想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经,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2018年,我们党隆重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宣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志不改、道不变的立场信念,立志将人类崇高事业在世界东方发扬光大。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盛大落成。马克思的珍贵手稿,全球各语种共计3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出版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聚于中央总馆文翰阁内,相映生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把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这一重要思想,站在真理、道义和时代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创造。这些理论创新创造从概念、范畴、原理、价值、体系等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丰富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这些理论创新创造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这一重要思想立党的全面领导之正位,开辟党治国理政新境界,为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机活力作出全面性贡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革命胜利后没有形成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之所以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在于事实上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开始形成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党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等重大论断。在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引领下,我们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取得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人心的重大政治成果,取得了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的重大理论成果,取得了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机制的重大制度成果,取得了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高的重大实践成果。今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深入党心民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入党心民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入党心民心,“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深入党心民心,党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来自“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的朱贵旺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跟着总书记,中国人民有福气。跟着共产党,世世代代有福享。”

这一重要思想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道,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开创性贡献。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成立于1936年、挂牌在一个小村镇、在炮火硝烟中绝望停建的中车株机,从新中国恢复重建,到改革开放后自主研发,再到新时代产品畅销全球,根本在于它的电力机车行驶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针对近些年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针对有些人关于这条道路、那条道路的议论,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作出中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深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带来党和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一重要思想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历史性贡献。文者,贯道之气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密钥”,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焕发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展现蓬勃生机?答案十分明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陕西西安博物院、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甘肃敦煌研究院、湖南岳麓书院、广东潮州广济桥、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西平遥古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等生动记录了他的“文化足迹”,“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等成为新时代文化地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新时代新征程上,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守中华五千年文脉之正,归根结底是要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正,守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创理论之新、实践之新、制度之新、文化之新,归根结底是要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守正中把稳方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