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丨郭云霞:以身试药 山间平地挖出地下病房

2023-08-10 13:39:40 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宋芳
字号:

编者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在抗美援朝战场,敢为人先的湖湘儿女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专题报道,寻访走过烽火岁月的老兵,唱响不朽的英雄赞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长沙报道

“他们牺牲时是那么年轻,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军医,89岁的郭云霞谈起逝去的战友时满是惋惜与怀念。

郭云霞出生于四川涪陵县(现重庆涪陵区)。1949年12月,15岁的她与姐姐郭云裳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军,加入志愿军第47军139师。1950年,郭云霞调入军卫生学校药剂班。

1951年5月,郭云霞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就职于141师后勤部、师炮兵团卫生队、师司令部卫生所任司药一职。

郭云霞如今虽然年事已高,很多记忆都开始模糊,但追念那场可歌可泣的“立国之战”,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山间平地挖出地下病房

“我们是唱着共青团员之歌过的鸭绿江。”初入朝鲜战场,斗志昂扬的郭云霞做好了迎接万难的准备,“除了日常的背包、干粮包,我们还要背着急救箱,负重超过了30斤。”

5472ba8f-74dc-4bde-b1eb-eee644fc79f8_副本.jpg

郭云霞。图片由本人提供

虽然担任司药的大部分是女兵,但是没有一个人在夜以继日的急行军中叫苦叫累。“记得当时是晚上,鸭绿江上的桥已经全部炸毁了,我们只能走浮桥。我近视,因为走得急,把眼镜挤掉了,去朝鲜的时候眼镜度数是150度,回国已经涨到了450度。”郭云霞苦笑着回忆。

1951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为了给前线部队提供医疗资源,志愿军医疗队以班为单位,分散成各个小组,投入到各个战场后方。这也是郭云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朝鲜哪儿还有什么房子可供我们做病房呀,为了躲避敌军的侦查和轰炸,我们只能自己搭建医疗场地。”郭云霞比划着,“我们一般选山边上的平地,用小铁锨,一铲一铲地挖出地下病房,一个病房大概12米长、5米宽。”

秋冬时节的朝鲜异常寒冷,为了给伤病员取暖,自小生长在南方的郭云霞还要和战友们学着盘炕。“这个炕就和东北的炕差不多,需要用柴火。山上的树木都被燃烧弹、炮弹烧毁了,我们捡柴火要走很远,每人每天大概要捡100多斤柴火。”

以身试药救治伤员

在朝鲜战场上,郭云霞除了管理药品,主要任务是负责制作注射剂。

当时,药品供应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郭云霞和战友们只能利用简陋的蒸馏器,蒸出蒸馏水,再配制成注射剂,

郭云霞身处军一级战线,运来的伤员伤势都较为严重,药品制作的时间需要争分夺秒。除了紧张制药,她还要在制剂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注射实验,“我们没条件做动物实验,要想测试药品安不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注射到自己血管里去,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再给伤员注射。每批药都是这样。”

2b19c197-e0b6-412c-84ca-47b931021390_副本.jpg

郭云霞军装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如此简陋的医疗环境下,并不是每次试药都能一帆风顺。“如果发现有热原反应,发高烧了,就说明药不能用。那时候年轻,遇到不良反应抗一抗就过去了,等下一批药出来了,再来。”郭云霞说。

“以身试药”四个字折射出的为国献身精神令人动容,但郭云霞总是说得轻描淡写,她认为:“和那些牺牲了的年轻战士相比这不算什么。”

郭云霞经历了太多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救治过一批又一批在战场上受伤的战士,他们即便鲜血淋漓,落下终生难以治愈的伤残,也没叫过一声痛。“我们的战士强忍伤痛,眼中看不到一丝胆怯,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我敬佩他们,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

硝烟散去70年,郭云霞如今已两鬓苍苍,但回忆起战争胜利的那一刻,她仍难掩激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能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我感到无上光荣。”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郭云霞随部队驻守朝鲜东海岸,其间获朝鲜军功奖章,1954年10月回国。随后,她先后就职于桂林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长沙市卫生局,投身于医药卫生、科研教育事业。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