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锋网记者 刘旺 通讯员 唐圣 长沙报道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灯火阑珊,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多数人都回到家中,与亲人共享团聚时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与亲人团圆,雷锋即是如此。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歌似乎可以反映雷锋的境遇。1947年农历8月11日,雷锋的母亲张元满在家中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雷锋成了一名孤儿。1958年11月,雷锋北上鞍钢,远赴千里,也难有回到家乡的机会。尽管不能在中秋佳节回家乡探望亲友,但雷锋却并不觉得孤单。
封封书信 寄托深情
雷锋在望城生活了18年,小县城也见证了雷锋的成长。
雷锋的童年是不幸的。生逢乱世,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让这个原本就贫苦的家庭支离破碎,独留下雷锋一人。雷锋又是幸运的。本家的亲眷、邻居、友人们给他生活上的照顾;党和政府帮助他走进了学堂;身边的领导、同事给他思想启迪,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这些经历再一次给了雷锋家的温暖,在雷锋的心底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也塑造了雷锋善良、坚毅、奋进、奉献的优秀品质,让雷锋始终心怀感恩。
八千里路云和月。雷锋离开家乡北上之后,仍情系故里,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4年间,他始终保持着同家乡的亲友、同学、老领导、同事的联系,用信件、照片传递着浓浓的情谊和思念。雷锋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倾诉着对亲友们的思念和感激。
1960年7月19日,雷锋拍下了一张照片,他面带微笑,双手抱在胸前,汗衫上露出“钢技”两字,这是他参加沈阳军区体运赛获得“三级运动员”称号时拍下的一张纪念照。他把照片寄赠给了堂叔雷明光,照片背面写着“赠给父亲留念:此照片是儿当上了三级运动员,参加军区赛时照的。请父亲拿回家给祖父母看一看。”
雷锋寄赠给堂叔雷明光的照片及照片背面的题字。
雷明光正是在雷锋求学生活最困难时收养他的人,这位堂叔就像父亲一样关心照顾着雷锋。对堂叔雷明光,雷锋是感恩不尽的,这也是为什么雷锋会称呼他“父亲”的原因。
雷锋写给堂叔雷明光的家书。
与这张照片一起寄给雷明光的,还有一封信。雷锋在信中向雷明光问寒问暖,分享自己的近况,让他不要挂念。
雷锋刚到鞍钢时,就陆续给家乡的老领导、亲友们发出了一封封“到岸信”,报告平安和分享新生活的感受;
他多次给张兴玉写信汇报思想工作,由衷地感激张兴玉书记一家人对他的培养和关照;
1961年6月4日,雷锋给冯健写了一封信,并随信寄了他雷锋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
……
正是这一封封书信,让雷锋和大家心相通、情相连,相知犹在咫尺,团圆已在心间。
无私奉献 心怀大爱
雷锋是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他将党和祖国视作自己的母亲,将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坚信,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团圆。
雷锋给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捐款。
雷锋浑身充满着一股子傻劲儿,他将党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0年夏天,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锋送去了100元积蓄,他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做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同年8月,辽阳地区遭遇特大洪灾,雷锋曾在辽阳工作生活过,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对那里的一切怀有很深的情谊,于是他又给辽阳的“家里”寄去了100元。
雷锋送盒饭给战友。
雷锋帮战友缝被子。
雷锋把身边人放心上,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帮战友们洗衣服、缝被子,让出自己的午餐给战友吃、将本就不多的津贴寄给战友家……雷锋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雷锋用行动告诉我们,团圆的意义不仅在于亲人之间的相聚,更在于心与心的相连。在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心怀祖国和人民,就能感受到团圆和温暖。正如雷锋所说:“为人民服务,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也是雷锋留给我们的中秋礼物。
值此中秋佳节,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珍惜眼前的幸福,也传递爱与温暖,让更多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愿我们都能够像雷锋一样,更加坚定地走在爱与奉献的道路上,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而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