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人捐赠千封家书,每一封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3-09-24 09:08:42 湖南日报
作者:虢灿 王珏 编辑:苏好
字号:

母亲的叮嘱,亲人的勉励,母亲与好友往来的信件,跨越70年,记录家族历史,反映世事变迁的1400多封家书,全部无偿捐赠。9月22日上午,谭安利先生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家书的仪式在新湖南大厦举行。

“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视它们,保护它们。”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

珍重非常 湖南老人捐赠千封家书

9月22日上午,谭安利先生携夫人和女儿来到新湖南大厦,今年80周岁的谭老满头白发、步履轻盈,谈笑间口齿清晰、思维敏捷。捐赠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将收藏证书郑重颁发给谭安利。

谭安利是株洲茶陵人,自幼求学在外,离家的日子里是母亲来信字字深情的叮嘱让他倍感安慰,母亲通过薄薄信纸的教诲培养他,这也让他对家书珍之重之,将每一封信件细心保存下来。

“母亲的信件让我对家书有特别的感情,家书不仅是情感的纽带,还是家教的有效形式,是家风的见证,是社会动荡和变迁的缩影。”谭安利说。

光阴流转,几十年里,谭安利把跟家人、亲友的书信以及家人之间的书信全都妥善保存着,其中就有不少母亲与他人的信件。谭安利的母亲谭珊英曾是黄埔军校女兵,多年与战友保持书信联系,她的特殊经历也让一封封书信充满传奇色彩。

如何让这些书信发挥最大的价值,是谭安利时常思考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谭老非常信任我们,2007年联系上以后,给我们寄了部分书信的复印件,其中就有不少是谭老母亲生前的老领导、老战友的来信,非常珍贵。”张丁说。

目前,谭安利已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家书总计1456封,这些家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2020年。家书的写作者共123人,涉及直系、旁系血亲和姻亲的10多个家庭,不同辈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93岁;其中包括谭珊英的老战友写给她的信以及谭安利同窗好友的书信。10余年时间里,谭安利将手头的家书一一整理,陆续选编出版多本书籍,包括《黄埔女兵足迹》《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安利家书选——五十年亲情血脉浓》等。

“我个人的家书,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无数普通人的家书汇成了民间家书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探寻和开发。将家书捐赠出来,比个人和家庭保管,更安全、更久远,也更有意义,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谭安利说。

情长纸短 每封家书都是历史的见证

“谭先生捐赠的家书是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社会变迁,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张丁说,“谭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了不少家书相关的文章,他不仅仅是家书的捐赠者,更是一位家书文化的宣传者、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抢救家书文化的队伍中。”

张丁负责的家书博物馆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展厅,2016年10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现收藏家书7万余封,均为社会各界无偿捐赠。藏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

“家庭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书是很好的抓手。传承家风家教,家书是最好的载体。”张丁建议,家中有家书的人将这些家书妥善保管好,不管是数页的书信还是只言片语的纸片,都是当时最真实的反映,家书越全越能反映家族历史,是家族资料的集成。

“如果自己不能保管好,可以捐赠给当地的博物馆、档案馆或者家书博物馆,一方面保护家书实物这种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挖掘其中文化价值,提供给学界、社会、专业人士。”张丁表示,不仅仅是家书,个人回忆录、私人文献、老照片等都可以捐赠。虽然是一个个小家庭的资料,终将汇入中国家书档案的大河,传给子孙后代。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