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见习营⑥|“走回来”的“守”艺人黄皓夫,“走出去”的长沙窑陶瓷器

2023-09-04 15:29:29 红网
作者:张必闻 谢娟 姜静 李奕萱 张芝铭 编辑:李丽
字号:

编者按: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5年来,湘江沿岸的生态、产业、乡村、民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月26日开始,来自湖南大学和湖南理工学院的40名师生启动了“湘江北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活动,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选取湘江长沙至岳阳段范围内六个县区,实地见证地方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新闻学专业素养。

指导老师:张必闻 谢娟 姜静

见习营学员:李奕萱 张芝铭

“上了年纪”的巨大仓库、铁皮门,和琳琅满目的陶瓷器及其制造工具……这是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的水墨陶城工作室,黄皓夫则是这里的主理人。

图片 1.jpg

黄皓夫的工作室

在铜官窑地区,大概有一百家左右的陶瓷器工作室,而像黄皓夫的水墨陶城一样,不做流水线产品而走个性化设计路线的工作室则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不同于流水生产线的作品,黄皓夫等手工艺者设计和制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陶瓷器,这些陶瓷器融入了当代元素和个人风格,书写着铜官窑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位理科生半路出家去做陶瓷

黄皓夫是铜官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黄皓夫的孩童记忆里,铜官窑满街巷都是开陶瓷铺的手艺人,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黄皓夫。2008年正值互联网发展的风口,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黄皓夫,放弃了摆在眼前的“大好前程”,受爱好的召唤,选择了从零开始,向国家级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坤庭拜师学艺。

2014年,计划离开师父、自主创业的黄皓夫正赶上长沙望城区铜官镇落实陶瓷产业复兴三年行动计划。黄皓夫等一批陶瓷器手工艺人抓住时代风口,顺势发展了起来。如今的他,已经是区级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中级工艺美术师。

黄皓夫如今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08年,早在黄皓夫拜师学艺的时候,师父就告诉过他,如果真的要做这一行,要做好入行三到五年赚不到钱的准备,因为要形成个人风格和较为稳定的资金和客户力量,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很多工作室都是由小到大一步一步走起来的,先开个店,再配个窑,再找个厂房,再一点点添置设备和机器。”黄皓夫说道。在这个过程中,黄皓夫也见证了不少同行的离开。

“时代大浪淘沙,现在还在坚持做的都是些有手艺,也有情怀的人。”黄皓夫感叹道。六年的拜师学艺、九年的自主创业,如今的黄皓夫和他的水墨陶城工作室,已经是铜官窑拿得出手的文化名片之一。

黄皓夫的工作室以生产陶器茶具为主,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纯手工制作。

个性化的陶瓷作品对应个性化市场。在陶瓷器创作方面,黄皓夫并不过分迎合主流审美和市场需求,而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订购陶瓷器,在这个双向磨合和筛选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户圈。

02.jpg

黄皓夫向记者讲述原色釉和窑变釉的区别。

近几年,铜官窑地区的游客流量在恢复中,黄皓夫的工作室每年要营收五十万才能不亏本,现在,黄皓夫只能依靠曾经积累的客户圈努力维持运营。

黄皓夫曾经想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在传播陶瓷文化的同时拓展客源,但很快他就发现,由于自己设计的陶器作品很多都是孤品,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架一次,一旦被买了,就要马上下架,而上下架流程又比较麻烦。且同一款作品手工制作会产生差异,客人拿到手可能会发现和图片上的不一样。

今年年初开始,黄皓夫也尝试在小红书平台上传一些自己的作品。起初,黄皓夫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网友的线上咨询,“流量大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咨询,但大部分都是来体验内容的。”上半年有一些客户从线上找过来,想在黄皓夫的工作室体验做陶瓷器,但大部分都是大人带着小孩来玩的。

03.jpg

客人来工作室体验陶艺。(受访者供图)

黄皓夫感觉自己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和其他人通过陶瓷文化建立联系,将来,黄皓夫打算只接待“高端体验”,认真教学那些想要了解陶瓷器和陶瓷文化的人。“我想把陶器体验打造成深度游,能够带着他们做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出来,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跟团游。”尽管困难,但每走一步,黄皓夫都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发扬和传播着陶瓷文化。

道法自然,古为今用

虽然年纪不大,黄皓夫对于长沙窑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却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实传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铜官本地的原材料、结合长沙窑传统技艺、截取唐代长沙窑作品的一些风格元素等;另一方面,就是地域文化的存载。创新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元素和风格,将传统融入到现代审美的器物之上。”

黄皓夫曾经用一个模印贴花的香炉创新表达了唐朝长沙窑的出口文化。模印贴花是长沙窑三大特色制作工艺技术之一,而长沙窑是三大出口窑,当时长沙窑很多出口波斯的瓷器上都印有“胡人乐舞”的花纹,这也是长沙窑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04.jpg

“胡人乐舞”香炉(受访者供图)

为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现代审美意境上的创新表达,黄皓夫反复思量如何设计陶器。最终,黄皓夫选择用一个香炉来表现这一“胡人乐舞”的文化切口,不仅将传统的模印贴花的平面图案还原为立体的“圆雕”,更是将造型与使用香炉产生的烟雾结合起来,以达到“意境还原”的效果。“一般跳舞的话,有灯光、有飘带,而香炉上的那个烟雾动态的感觉就像飘带一样。”每每谈起自己将某个传统文化切片以创新的方式成功地表达出来,黄皓夫都难掩笑意。

不仅如此,就连香炉底部的进气口,黄皓夫也设计成了波斯地毯的形状,“单单打个进气孔在上面会没有韵味。如果刻画一个人物出来,还有个地毯在脚下,就会有利于氛围的整体性。”

从业十五年,黄皓夫的生活已经与陶器制作水乳交融。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干活,晚上睡觉前还在反思今天的制作,作为一个手艺人,这是黄皓夫日常的一天。“没灵感了就出去走走;等到一有灵感,就抓紧回到工作室开始创作。”同一款作品,经过不断的打磨,往往成了一个系列。

05.jpg

黄皓夫工作室外的“小花园”

“这个杯子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是黄山山石,取其局部,赋其神韵,有挺秀之美”。生活中的黄皓夫,也处处为自己的陶器创作寻找灵感。

“我看到这个颜色好看,就会想怎么烧制出来;这个器型好看、这个线条好看,或者是这种装饰方法很好看,我都会去想怎么把它在我设计的陶器上展现出来。”黄皓夫始终坚持中式审美的设计理念,看重整体造型的神韵,“把细节的东西、出彩的地方留住,把可有可无的地方去掉。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物象勾勒出来。最重要的是把它的韵味留住。”

除了在造型设计上做创新,黄皓夫还会在釉料上下功夫。绿松石、贝壳粉、翡翠粉,这些都曾被黄皓夫添加到釉料里面去,成品往往会因此散发出别具一格的光泽。

久锲终成光

8月27日,一份快递送到了黄皓夫工作室的大仓库里,这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第十一届“大地杯”中国陶瓷设计与创新大赛获奖证书,黄皓夫和徒弟的作品《雀鸟茶罐》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在黄皓夫口中,这件荣获特等奖的作品,竟然是一个“意外”。

客户曾找黄皓夫定制过一个茶罐。客户说想要窑变的,而窑变的不确定性大,黄皓夫因为不能保证窑变的质量,就只收了客户普通罐子的价格。因为想到唐朝的窑工闲暇时候会随手捏一些麻雀等小动物,黄皓夫觉得有趣,就将茶罐的盖柄设计成小麻雀的造型。

烧制这个茶罐的时候恰逢下雨天,空气湿度高,空气中的水分有效促进窑变化学反应的发生。等到茶罐一出炉,黄皓夫喜出望外:茶罐瓶身上红色和绿色的花纹错落有致,形成胜似“花海”的秀丽景观,一片蔚然,与盖顶的雀鸟相映成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之作。

久锲终成光。如此之窑变佳作,对于黄皓夫来说,是灵光乍现,更是日积月累。

08.jpg

黄皓夫在制作茶罐。

做设计很容易,但做“深入人心的好设计”很难。长沙窑曾经以陶瓷这种特殊形式的载体,留存了100余首唐朝民间诗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些不事雕琢、纯净真挚的民间诗词,不仅是黄皓夫的心头之爱,更是构成了他的一大心愿。

“这些陶瓷器上的民间诗词是长沙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我想要将它们表达在我设计的陶瓷器上,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黄皓夫不想很直白地表达这些诗词及其价值,总是想着找一种“更好的”方法。这些民间诗词被黄皓夫视若珍宝,一直挂念在心。

“长沙铜官窑就是我们的灵魂,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灵魂守好。”对于黄皓夫等当地的手工艺人来说,最重要不是能做出多大的产值,而是能够稳固住铜官窑的文化根基。“我们不一定要做成多大规模的产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一个工作室能够对外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意境,把我们铜官窑这么多年沉淀的陶瓷文化和创新精神展现给人家看。”

黄皓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也不惧怕别人的个性。相反,他和其他铜官窑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企盼一种陶瓷器的繁荣,共同致力于长沙窑文化的复兴。如今黄皓夫等一批驻守本地的手工艺人,在继承铜官窑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着自己的独特审美表达。“我希望,当那些真正对陶瓷好奇或热爱的人来到我们铜官窑,逛十家工作室,就有十种不同风格的体验。”这是黄皓夫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于行业的期待。

09.jpg

黄皓夫复刻的诗词陶器

如今的铜官窑,绝大部分工作室是陶瓷世家的祖传技艺,只剩下黄皓夫一家,是拜师学艺的手工艺人。曾经的黄皓夫因为“不想过那种能够‘一眼望穿’的日子”,从外面“走回来”,到家乡从零开始学做陶艺;如今的黄皓夫不断表达,不断创造,带着祖辈留下的“好东西”重新“走出去”。“在省内我们可以先做长沙窑文化;走出省,我们可以做湖湘文化;走出国,我们就做汉文化、中华文化。”

处境有好坏之分,但无论如何,黄皓夫坚信: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就是最硬的道理。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