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长沙展出!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比大英博物馆藏“小玉壶”更珍贵

2023-09-06 22:15:37 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肖拓
字号:

清代作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

“玉呈大器 盛世华章”中国玉器文化艺术展上展出的清代翡翠菊瓣纹盖钮盖碗。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李璐 长沙报道

近期,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爆全网,“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成为网络“热词”。

当前在长沙向日葵美术馆展出的“玉呈大器 盛世华章”中国玉器文化艺术展,也有两件精美的中国薄胎玉器在国内首次展出。长沙市民们无须去英国,便可领略中华玉器文化的惊艳绝伦。

微信截图_20230906202652.jpg

《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截图。图源自网络

微信截图_20230906202708.jpg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源自网络

小短剧带火“小玉壶”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的是化为人形的小玉壶,遇到了记者张永安,带着流失海外文物们的思乡之情,二人跨越艰难险阻回到中国传递家书的故事。

短剧中的玉壶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至今。

9月5日,这个短剧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勇刚介绍,“薄胎玉器本身制作成功率不高,且胎体薄,保存不当的话很容易损坏,现留存于世的古代艺术珍品中较为少见。而且我们也在努力的将关于海外文物从新带回祖国的工作,这次展出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以及《五子闹钟馗》等都是近年来从海外收回来的艺术精品,也是国内首次展出。”

认真观展的孩子们。

策展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松石五子闹钟馗》玉雕作品。

薄胎玉器 玉雕之明珠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学过‘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都要经过悉心雕琢,才会成为美玉。”小小讲解员熊语桐的解说,引起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而薄胎玉器,则是玉雕文化中堪称顶尖技艺的一个分支。

薄胎玉器薄如蝉翼,工艺学术上称为“痕都斯坦工艺”(当今位于古印度北部)。此外,它还重在精细秀美、典雅高贵。薄胎技艺是玉器行中最高深的工艺,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难,要求琢玉者“艺高人胆大”,即使肉眼看不见,全凭感觉亦能操作。

“我们在长沙展出的这一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是清代的作品,这只玉瓶整体雕刻了缠枝莲纹修饰,不仅瓶身玲珑剔透,最薄处厚度大约为1毫米,而且瓶盖钮为中空,瓶脚工整秀丽,细节精致,足见当年制作这只玉瓶的工匠技艺之高超。” 赵勇刚说。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瓶身玲珑剔透,最薄处厚度大约为1毫米。

而另一对翡翠菊瓣纹盖钮盖碗,为清代四色翡翠所制薄胎玉盖碗,灯光照过去,玉碗玲珑剔透,透出温润的光泽。赵勇刚表示,这一对盖碗通体晶莹剔透,其花纹清秀,盖钮精美,对选材和工艺要求都较高,也属于十分珍贵的薄胎玉器作品。

晶莹剔透的翡翠菊瓣纹盖钮盖碗。

小小讲解员们的语言指导老师,青年主持人叶昱含表示,先观世界,才有世界观。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年轻人都来接触学习玉文化,感受艺术之美的熏陶,继承中华传统玉文化中“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精神。

隔四十多年后,《五福同喜》这一国宝级珍品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图为青年主持人叶昱含(图右)对话策展人王威(图左)。

多件国宝级玉雕珍品 首展来到长沙

此次展出的高翠玉佩珍品——《五福同喜》曾荣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堪称国宝级珍品,这也是该作品时隔四十多年后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

松石玉器艺术品——《松石五子闹钟馗》则将玉雕工艺体现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大师袁广如将中华传统神话故事中“五鬼闹钟馗”的传说,运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将“五鬼”化为“五童子”,人物表情各异,形态生动,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驱邪、避灾与祈福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松石玉器作品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松石五子闹钟馗》。

本次展出的还有玉雕艺术家王树森的作品《玛瑙五鹅》,曾轰动玉器行业,成为誉满中外的俏色绝品。本作为玉材之瑕的红斑,被王树森巧妙地做成鹅头部点缀,堪称点睛之笔,业内评价其作品讲求神韵,不落俗套。

除此之外,还有《翡翠蝈蝈花卉瓶》《岫玉树本绶带鸟》《天鸡尊青金石摆件》等各种近百种不同类型的玉器作品正在展出,长沙市民可以近距离领略精美的玉雕文化。

《岫玉树本绶带鸟》。

据了解,“玉呈大器 盛世华章”中国玉器文化艺术展特邀国宝展(长沙站)由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指导,文旅艺联(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目前正在长沙向日葵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周一闭馆),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展。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