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正式开启。据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我国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29.8亿人次)的70.3%;具体到湖南而言,春运期间全省客运量将达4580万人次,同比大增24.93%。烟火气回归,年味渐浓,人们用脚步回应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朴素心愿。
当然,在眼下全国部分地方疫情流行高峰期与春运、春节假期部分重合的情况下,社会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前几天某地在一份未公开的材料中倡导大家在疫情高流行期“非必要不返乡”,结果招致绝大多数网友批评。事后当地解释称:该县在外人员现在可以回乡,没有任何阻碍;“我们欢迎他们回乡,现在也有不少人回来了”。
现实而言,疫情防控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回家过年”已不再存在障碍。但究竟是选择回家还是愿意留下,其实每个人心里还得有“一杆秤”。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1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版防控方案有关情况。在回答记者关于春节假期的提问时,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几则倡导:倡导群众避免去疫情高流行地区探亲、旅游,倡导疫情高流行地区的群众减少出行,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出行;倡导尽量不要举办大规模的家庭聚集性活动,减少亲朋聚餐聚会的规模、人数,缩短聚会时间,加强自我防护……此外,发布会还透露,各地应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实际情况,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指导群众合理地安排出行计划。
不论是管理部门的权威发布还是地方政府的善意提醒,出发点都是为了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春节。退一步说,人们哪怕“归心似箭”,也要及时关注国家和当地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自觉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今年春节,是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春节,对每个人而言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考验。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特别是室内活动增多,客观上存在着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回家或者留下,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计划一下。为了“健康过大年”,不妨多点科学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