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南丨潮起正是扬帆时——记湖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

2023-01-07 09:20:53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李丽
字号:

改革创新,热潮涌动。

从国内第一个大卷重宽幅热轧钛带卷,到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再到磁浮快线、智慧交通建设,湖南国有企业不断创新突破,大批科技成果、重大工程项目惊艳亮相。

千钧重任,破浪前行。

湖南强力实施企业集团“5+1+1”系列行动,国企重组整合取得历史性突破;公司制改革和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截至2022年10月底,湖南省属监管企业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整体完成率100%;省属国企实力活力持续增强;在国务院国企改革办组织的两次评估中湖南均为A级。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地处中部腹地的湖南,不沿边不靠海,却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国企改革浪潮中,无惧风浪立潮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全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指明湖南国企改革的任务与目标。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聚焦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自上而下高位推进、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全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属国企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向好。

由湖南建投八建参建的湖南华电平江一期2×1000MW煤电项目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湖南建投集团供图

深化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2020-2022年)》正式启动,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施工图愈加清晰,改革目标愈发明了。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是其最大特色所在。

湖南省国资委将其作为重大任务,在坚持完善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实现“第一议题”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海利)作为一家老牌上市国企,通过落实“党建入章”,完善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党组织应建尽建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等,实现了企业利润总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重要指标的持续上升。

2022年2月,湖南海利在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名单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省唯一上榜的地方国有示范企业。

坚持党建引领的背后,厘清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关系,是更好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关键所在。

为此,湖南省国资委制定《省属监管企业决策事项清单模版》,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决策事项清单化,形成“五单合一”的决策清单体系。目前,湖南省属一级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均已制定决策事项清单和各治理主体议事规则。

随着权责关系明晰化,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也应运而生,湖南省属监管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纳入改革任务的19户省属监管企业、210户子企业全部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

其中,湖南高速公路集团建立了覆盖子企业董事会设立、运行、保障和管理的完善制度体系;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有色集团”)完善了涉及董事会及外部董事的7项制度,形成授权、监管、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

2022年8月,张庆伟在考察省高速公路集团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

舟至中流催帆竞,击楫勇进破浪行。

湖南国资国企通过规范履职行为、厘清决策权责、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切实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湖南海利常德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湖南省国资委供图

补短促融

“轻装上阵”再出发

国有企业重组整合需要多久?湖南给出的答案是:两个月。

2022年7月20日,一场对湖南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湖南建工集团等10家省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成5家,涉及资产3730亿元、营业收入2000亿元,分别占到省属监管企业总资产的24%、总营收的35%。

相较于以往的重组改革,此次重组并非简单的“合并同类项”,而是更多的侧重于全产业链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切实承担起国有企业在补链强链延链上的引领作用。

经过重组整合后形成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保障及服务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5大产业板块,将使得企业主责主业更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

从此次重组的5家企业中可以看出,原湖南建工集团与湖南交水建集团“双舰合璧”,组建而成的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正以建筑业链主企业的身份全新起航。

三个月后,湖南建设投资集团便交出首份“成绩单”:1至9月承接业务量达1820.50亿元,同比增长10.65%;完成营业收入962.08亿元,同比增长10.20%;实现利润总额22.05亿元,同比增长10.26%,三项指标均排名湖南省属国企前列。

改革重组的步伐,并未就此止步。按照“主业归位、产业归核、资产归集”的改革要求,9月21日,7家集团公司所属的9家医药企业实现“九九归一”,湖南医药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此填补了湖南国资国企在医药领域没有领军企业的空白。

9月27日,省国资委召开会议,对省属监管企业有关资产资源专业化整合工作进行部署,整合范围涵盖酒旅服务、有色金属、新能源、农业、工程监理服务、医药医疗等6大产业板块,涉及13家省属国企。

一系列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使得省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由24家调整至18家,资源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户均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由543亿元、220亿元、12.6亿元提高到760亿元、300亿元、15亿元,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如果说企业重组是物理反应,那么加快推进“压减”(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加快剥离清退“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则是国资国企内部“瘦身健体”的化学反应。

湖南有色集团通过切实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全面处置低效无效资产,13户列入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清退工作的企业全部完成,不仅止住了出血点,还减少了拖累点。截至目前,全省已清理退出184户,完成率达97.35%。

此外,自2017年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监管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实施方案》后,湖南省国资国企共减少法人户数260余户,完成减少20%左右法人单位的目标。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正在轧制订单钢板。 湖南钢铁集团供图

强化监管

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

6月17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省属国企改革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信念,坚持国企改革发展围绕、服从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确保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

细细回望,在以改革成效为坐标的时间轴上,湖南国资国企蹄疾步稳,围绕“1+N”政策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2021年,湖南省国资委将17个内设机构撤并为4个,新设科技创新处、对外合作处、企业队伍建设处、董事会工作处。

通过对外坚定不移推动改革纵深发展,对内围绕“放活”与“管好”,实现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职能转变,完成了省属监管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调整,制定了省国资委分类授权清单,授权放权39项,全面拉开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军的序幕。

2022年4月,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专题推进会上,湖南省国资委作为唯一地方国资委,与南方电网、中国华电、中国建材、江西铜业四家世界500强企业作了经验分享。

翻开《关于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的意见》,引人瞩目的10项重点任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努力把省级层面行之有效的国资监管制度成体系向市县国资监管机构推广,加快实现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一致、行权履职规范统一的目标清晰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为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在考核指标体系上,湖南省国资委构建了以党建工作、核心经济指标、重点工作、“一票否决”事项为主的“3520”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了“十四五”规划指标分解到每个年度、落实到每户企业。

目前,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已达100%,全省国资监管“一盘棋”局面正加速形成。

由建投集团打造的湖南首条智慧高速平益高速。 湖南建投平益高速公司供图

科技创新

争做世界一流企业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起航。

随着机制藩篱的破除,创新“血脉”逐渐被打通,企业的创新创造潜能也得到有效激活。

2021年,由有色集团(原湖南黄金集团)联合中南大学等单位组织实施的“锡矿山地区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改项目”,在历经三次技术迭代后,取得突破性进展;

湖南轻盐集团应对市场需求,通过建立“1+6”两级科技创新体系,在湘澧盐化建设了全国首条井矿盐零添加独立生产线,推出雪天高端盐“松態”系列,食盐纯度达99.7%;

2022年11月底,由建投集团采用“BOT+EPC”模式打造的湖南首条智慧高速平益高速也正式通车......

科技创新,助力企业自立自强。

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省属监管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湖南国资委进一步明确了将研发投入强度纳入企业难度和任期绩效考核之中,要求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

在人才激励路径中,湖南彻底端走“铁饭碗”,打破“大锅饭”,加大企业对关键岗位核心人才激励力度,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政策,将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数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平台建设等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考核内容,制定了“两书一协议”,让能者“上得来”、庸者“下得去”。

因需选人,唯才是举。做好人才选育用留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湖南国资委通过实施“英培计划”,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或海外著名高校毕业生;设立人才发展资金,每年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各类人才竞相迸发、才智涌流的良好局面正加速形成。

拼一路、搏一路,时间见证改变,数据镌刻历史。

近三年来,湖南国企改革行动走深走实,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资系统企业资产总额8.82万亿元,实现利润1000.8亿元。其中,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52万亿元、占17%,实现利润303.9亿元、占30%。

春风浩荡战鼓急,百舸争流自当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改革强企进一步指明方向。

下一步,湖南国资国企将以“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决心与信心,扎实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动力,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湖南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丽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