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以工代赈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3-02-23 09:53:05 红网怀化站
作者:梁馨雨 瞿云 贺子平 宁茜 戴昆霖 编辑:彭渊林
字号:


沅陵太安社区生态农业产业园的黄桃挂满枝头。(贺子平 瞿云 摄影).jpg

红网时刻记者 梁馨雨 通讯员 瞿云 贺子平 宁茜 戴昆霖 沅陵报道

初春时节,淅淅沥沥的春雨铺洒在沅陵县的崇山峻岭间。清晨,太安社区搬迁群众劳作景象映入眼帘。刘银香披上大衣走出家门,晶莹的雨珠撞在他的斗笠上,似乎要把独属于春天的蓬勃活力融入她的身体。

为微菜园除草增肥,是刘银香每天早上的“必修课”。搬进县城以后,能拥有一块自己的小菜地,是农家人难能可贵的幸福。

沅陵县在太安社区配套实施了以工代赈建设示范工程,投资500万元,建设用地按栋分成52大片,到户分成1359小块,让太安社区1359户易地搬迁群众每家都拥有30平方米的“微菜园”。

在微菜园里,每天都充斥着劳作时的欢声笑语、泥土芬芳的乡愁乡音、收获新鲜蔬菜的喜悦,还有种菜赚钱的幸福,太安搬迁群众无不见人就夸自家菜好,小小一方菜地给予了搬迁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项目为重,赈济为先

“今天卖菜又赚了26元……”去年冬天,太安社区搬迁户周光尧的微菜园生长的新鲜蔬菜成了“热销货”,在菜市场总是被抢购一空。

从原本破旧的一间小木屋,到如今整洁明亮的楼房;从熟悉的北溶乡桐溪浪村到全新陌生的太安社区,一年来,周光尧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变化,心境也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如今的悠然自得。

在太安社区,如周光尧这样的村民有很多,搬入新家园,面对新环境,总会有些迷茫。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沅陵县委、县政府围绕发展,积极探索,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有序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落到实处,发挥好以工代赈的“赈”作用。

以工代赈,古已有之。在沅陵,以工代赈已经成为集就业促进、基础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

“农闲的时候在家一直想找点事儿做,现在收入增加了,又能为家乡建设出点力,一举多得。”盘古乡小彭村易地搬迁群众唐仁明参与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以工代赈,该项目共组织务工群众54人,发放劳务补贴95万元。

沅陵县抢抓以工代赈扶贫综合开发机遇,先后建设了官庄镇会仙桥项目、小辰龙关贫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马底驿乡方子垭片区整治、二酉苗族乡茶溪村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浪乡洞庭溪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批以工代赈示范项目。

2019以来,该县落地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75个,总投资3473万元,鼓励960名搬迁群众参与建设,发放报酬576万元,建成的项目设施惠及群众3.2万余人。对农民就业增收产生了明显效果,充分发挥了“赈”的实效。同时积极在水利、交通等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及重点工程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志智双扶,鱼渔双授

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

在太安产业园区,一名头发花白的焊接工人格外瞩目,从麻溪铺镇马家坡村搬入太安社区后,通过“培训+上岗”的模式,60岁的梁班润已然从一个庄稼汉转型成为焊接“老师傅”。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从一个社会有可能的救助对象,变成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劳动者。这是个人能力的价值转变,亦是沅陵县委、县政府的初衷与深意。

以工代赈,不仅是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力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重要的是,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沅陵县通过以工代训的方式,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要求,让“力工”变“技工”、由“零工”变“常工”。

近年来,沅陵县及时开展政策宣讲和劳动力状况摸底调查,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与务工,优先吸纳搬迁群众、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培育壮大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高当地群众劳务组织化程度。

统筹各类符合条件的培训资金和资源,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探索委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开展培训,提升当地群众中小型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水平。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3次,累计培训易地搬迁劳动力1019人。2022年落实创业培训补贴21人,落实职业技能培训43人。

共建共享 共生共荣

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2月,走入太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令人尤为振奋。

“太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合作社+公司+搬迁户’的模式发展。”太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涛介绍。

该县将产业园和安置区紧密结合,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乡村振兴。通过以工代赈,让搬迁群众以“当家人”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产业园建设,唱响共建共享“协奏曲”,一幅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跟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产业园迎来了初步的‘丰收成果’。”去年底,太安社区感恩亭前,一场独特的“股东大会”开得热闹非凡,负责太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日常管理的社区居民张建国兴奋地说。

“我们‘金镶玉’黄桃第二年挂果,产了2万多公斤,有4万多元的收入,一季小麦加一季高粱,有8万多元的收入……”张建国一笔一笔地算着“粗”账。围坐在一起的社区居民不时报以响亮的掌声。

沅陵县紧紧围绕“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类模式,让沅陵茶、中药材等产业真正成为了搬迁群众的致富产业。

为生民计,当计长远。

沅陵县通过大抓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监管、猛抓产业发展,激活以工代赈“源动力”,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助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为群众铺开一条条广阔的致富路。

2019年以来,全县以工代赈新(改)建修复乡村公路45公里、人行道23公里、保坎1185米、人行桥10座等基础设施,解决6200人出行问题,实现灌溉稻田2100亩。

在搬迁群众眼中,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是一项就业增收的惠民工程,更是参与建设美丽家乡的难得机遇,真正做到了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增强搬迁群众安全感、归属感,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春光寸寸催人急。走在太安社区,笔者处处都能看到劳作的辛勤身影。也许在他们心目中,土地和劳动仍然是他们难以舍弃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割离不断的故乡情结,是装着过去时光的树洞,也是安放心灵的住所。

从故乡搬进新居,搬迁群众像是一颗颗被剥离故土移栽到远处的树,肥沃富足但又充斥着生疏和不适。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如同一抔抔故乡的老土,让他们重新发出新枝与嫩芽。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