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致死上千万的脓毒症重要机制被揭示丨聚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

2023-02-24 19:49:13 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戴桢
字号:

微信图片_20230224183727.marked.jpg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吕奔和他的团队成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脓毒症,一个听起来似乎熟悉,实际连医学界都较为“陌生”的病症。只有那些熟悉重症科的患者和家属才能体会到,这种病症有多凶险,致死率有多高。

2月24日,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揭晓的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脓毒症的致死机制研究”,就深入揭示了脓毒症的致死机理,为防治脓毒症提供了新思路。

获奖项目团队负责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吕奔介绍,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从而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致死率极高,全球每年约有489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达1100万。

“脓毒症是一种很矛盾的病症。”吕奔说。那些感染患者,如果自身免疫系统的反应过于迅猛,往往会遭遇多器官衰竭;可如果免疫系统反应不足,生命还来不及抗争,就可能匆匆消逝。

过去,医生除了提供一些支持性的治疗措施,能做的非常有限。

攻克脓毒症,本质上是要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矛盾中达到一种平衡,首先就要了解脓毒症的致死机制。作为医生科学家,吕奔的思路,是从病理到药理到理化性质研究,再到临床验证。

2018年,吕奔发现肝细胞释放出的“搬运工”HMGB1蛋白,没日没夜地将血液循环中的内毒素“搬运”到细胞浆,极大活化了细胞浆受体Caspase—11,从而使得细胞大量程序性死亡。

在临床工作中吕奔还发现,大量脓毒症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该障碍一旦形成,病人的微循环便会遍布血栓,使得血管严重堵塞,供氧供血不足,直到多脏器功能衰竭。

这些发现的相关成果相继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上发表,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出乎意料的重要科学突破”。

接下来,是如何干预这一过程。吕奔团队惊喜发现,临床上常见的用于抗凝的药物肝素,能高效且选择性地抑制Caspase—11的活化。

从猪的肠道里就能提取肝素,中国是肝素最大的生产国。这是吕奔团队惊喜的重要原因,肝素便宜。

“传统肝素会增加潜在出血风险。我们使用化学修饰法,进一步分离了肝素的抗凝作用和抗炎作用,合成了低抗凝活性肝素,将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药效、更小的副作用。但该药物最终是否投入临床应用,还要看临床试验出结果,我们很有信心。”吕奔说。

从脓毒症研究中获取的线索和思路,也被延伸至其他危重症,如热射病。

“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是高体温通过物理性损伤导致了脏器功能衰竭,从而造成机体死亡。”吕奔说,“热射病和脓毒症表现很相似,是不是也是细胞程序性死亡引起的?”

果然,吕奔团队独创性地找到了温度感应、细胞程序性死亡、DIC与脏器功能衰竭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热射病等危重症的防治从未有过的全新思路。

“所以原创性研究要敢于打破常规,从0到1。”吕奔说,“常见者不疑,很多事太容易想当然,但我们要另辟蹊径,科学发现离不开实践。”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