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分享非虚构写作实践 透视时代发展褶皱里的年轻人

2023-03-18 14:49:22 红网
作者:蔡娟 编辑:宋芳
字号: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925.jpg

近日,“日常即田野:为身边的人物立传——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分享会在湖南图书馆举行,教育学者、湘籍作家黄灯现身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如果用一个词汇概括我对时代的感觉,我觉得是‘戏剧化’。就像我们7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你会发现,当中很多人的人生就像电影、故事一样,特别的传奇。”

近日,教育学者、湘籍作家黄灯来到湖南图书馆,为青年学子和长沙读者带来一场名为“日常即田野:为身边的人物立传——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的分享会,引发现场读者的热烈互动与交流。

黄灯是近几年非虚构写作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分享会上,她针对新媒体语境下的非虚构写作,以她的非虚构力作《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讲述如何从普通的日常图景和细节出发,透视时代变迁的“秘密”。

从《大地上的亲人》到《我的二本学生》,黄灯将写作和思维紧密联结在一起,用写作洞见切近时代发展褶皱里的年轻人,透视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同代际年轻主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戏剧化”的一代人

1974年,黄灯出生在湖南汨罗。1990年代初,她通过高考进入岳阳大学,毕业后在湖南一家国营工厂从事机关行政工作。1990年代末,下岗后,黄灯重新备考,进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2016年,黄灯写作的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她后来写作《大地上的亲人》一书,详细记录了婆家、娘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延续。2020年,她写作的《我的二本学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关注的是数量众多的群体,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折射当代普通年轻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反响强烈。

“‘戏剧化’这个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是最明显的。”分享会上,黄灯例举了《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中她记录的多个人物的真实遭遇,有的令人唏嘘悲叹,有的令人欣喜美好。

黄灯有个表妹,岳阳大学毕业以后在汨罗长乐镇一个中学教书。那几年,湖南人爱赌博,她也迷上了买马(一种赌博活动),输掉几十万,然后离开了家乡。她说,不能在这种环境待下去,然后就去了深圳,然后办厂,后来就发达了。当时,论收入水平的话,表妹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抵得上他们家族所有人的收入。同为岳阳大学毕业的黄灯,专科毕业后则进入到工厂,后来又下了岗,再去考研、读书,进入高校教书,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其实我们都是特别特别普通的人,但是‘戏剧化’依然没有放过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那些兄弟姐妹,有的拥有很多财富,有的生活艰难困顿,每个人走的路子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身上都发生急剧的变化。”黄灯说。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911.jpg

黄灯分享现场。

在黄灯看来,1993年“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巨变。从个人命运的角度来说,它给很多个体、给很多单位提供极大的自由,释放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新的可能和空间。所以,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这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给我们总的感觉。

“市场经济启动以后,你能够明显感觉,我们这个时代就像一列高速列车。成功的人是少数,失败的人也不能说是少数,还有很多是默默地一直想赶上火车但是又没有赶上的,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我经受很多普通人和底层人经受过的现实,所以我的眼光会跟那些成功者比起来不一样,我就特别想把我身边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成长的,用我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为身边的人物立传。”黄灯说,在以前的传记文学里,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可能被立传,而有了非虚构写作这个文体,很多小人物才可以得到合法性的表达。

黄灯也谈及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普通人命运的改变。黄灯认为,不论对于普通人、还是她这样的写作者而言,媒体都是一把双刃剑。她表示,手机在带给我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知不觉被手机绑架,成年人、青年少都浪费了巨大的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没有去做正事,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每个普通人命运的改变。

为身边的人物立传

2015年7月,黄灯的婆婆去世。在给婆婆收拾遗物的时候,黄灯内心特别震撼。她发现,一个老人活了80多岁,但是最后呈现在世界上的东西,可以说是一堆毫不值钱的“破烂”:一些很破旧的衣服,一些舍不得穿的好衣服,还有一些证件、纸片,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缴政府的征粮、购粮凭证,还有就是照片。

“整理婆婆那些东西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不去记住她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有一个老人是这么生活的。”黄灯觉得,婆婆一辈子过得太苦了,她应该把它记下来。于是,就动了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念头。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932.jpg

黄灯分享非虚构写作实践。

分享会上,黄灯坦言,写《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么多年来她都是以文字为生,但是基本上没有写过身边的人。“我没有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写过一个字,我觉得我特别虚伪。那个时候,我就想写一篇文章,不必用来兑换任何东西,我就想写我婆婆和我对他们这个家庭的观察,我的写作动机是这样的。”黄灯说。

2016年1月,《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在网络大火,她以一个博士儿媳妇的角度,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养老、医疗等基层问题,引发了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此后,黄灯陆续对自己的亲人做了一些访谈,并将十三年来从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于2017年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这部当代农村家族口述史作品,其“序言”部分《逃离与回望》,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

“我们70后这一批人,为什么没有被‘鸡娃’?为什么我们大部分后来还比较有生命力?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得到的滋养还是可以的,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外出打工,尽管很穷很穷,但是父母都陪在身边。但是,我们的80后、90后、00后孩子,他们在农村是怎么过的?大部分的爸爸妈妈,有的甚至孩子刚满月就留在了老家,这就是变化。我觉得农村的变化太大了,那个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所以,在《大地上的亲人》里面,我对乡村的变迁过程有着切肤之痛。”黄灯分享说。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944.jpg

《我的二本学生》

2017年,黄灯又把笔触对准了自己熟悉的“二本学生”。在广东金融学院执教十余年,黄灯意识到,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这使她决定通过创作,以自己亲身带过的学生为切入视角,尝试向广大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剪影。

在教育市场化、阶层流动与青年一代的焦虑日益成为社会痛点话题后,黄灯的非虚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在精英学子关于“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的自嘲声中,让更为隐忍、少被看见却代表大多数普通年轻人境遇的二本学子浮出水面。作品通过三组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理的差异性对比,全方位呈现了二本学生的挣扎、困惑、拼搏、叹息还有漂泊。凭借这部作品,黄灯获得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荣誉。“《我的二本学生》是《大地上的亲人》的延续,它背后的母题是差不多的。”黄灯说。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在《我的二本学生》中,黄灯为什么总是写学生买房子?分享会上,黄灯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就业机会和房价高低对年轻人的生活影响很大。不是我要写学生买房子,而是学生的命运变化跟这个事情扯上很深很深的关系。从经济的层面来描述一个人的命运,大家不要觉得我庸俗,我觉得这是最有力量的指标,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标尺。”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917.jpg

读者互动热烈。

读者互动环节,黄灯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了与同辈亲人相处、非虚构文学写作、职业规划方面等方面的体会与建议。她认为,年轻人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个人成长上,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深度思考,学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会怎么样观察这个社会。

黄灯建议,大学生要敢于“走出去”,毕业后要到一线城市去“受罪”。“你们要去跟那些最优秀的人、最多的人竞争,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境地。如果实在太累了,还可以回来。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太舒服,以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你也没有勇气出去了,你会觉得很害怕。其实,一线城市虽然真的很累,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但是它也是公平的。”黄灯说。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