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工人在打磨列车牵引座。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2月14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技术人员在加紧组装城轨车辆,赶制国内外客户订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出口欧洲的多流制电力机车行驶在轨道上。(资料图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2月14日,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电机定子嵌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一趟和谐号试验动车组在渝厦高铁益阳至长沙段线路上行驶,雪白的车身穿过金黄的原野,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产业名片】
肇始于粤汉铁路总机厂,伴随新中国成长,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光芒……80多年砥砺前行,株洲创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诞生全球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崛起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产业新地标”。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无人驾驶地铁列车又快又稳;墨西哥城,蒙特雷轻轨3号线列车驰骋,运营一年载客超4000万人次;西藏拉林铁路,“绿巨人”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
纵横神州、联通世界的“钢铁洪流”,为全球经济注入充沛动力。
这股不断延伸、加速奔跑的动力来自湖南株洲。
湘江岸边,株洲田心,聚集先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企业400多家,方圆5公里内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一杯咖啡的时间,可以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从“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在田心这片沃土上,一颗产业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茂密森林。
竞技国际舞台,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列车高速行驶,减振降噪是世界级难题之一。
“每降低一个分贝,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电机)轨道交通事业部副总经理崔斯柳介绍,西门子、庞巴迪等行业巨头也深受其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曾中标荷兰调车机车项目,外方对噪声要求苛刻。机车牵引,需要轴承、齿轮箱等多个关键部件的匹配与协同,噪声难免。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九方装备等产业链企业联合攻关。2年半时间、数百次实验,难题终解。荷兰调车机车牵引电机全速度范围噪声,比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低了20分贝。
“竞技世界舞台,我们代表的不是哪一家企业,而是‘中国制造’。”崔斯柳说,为擦亮轨道交通装备这张“中国制造”金名片,产业集群成员“抱得更紧、绑得更深”,从“做大”向“做精”蝶变。
株洲,“中国电力机车摇篮”。1936年,中车株机前身粤汉铁路总机厂在株洲成立;1958年,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肩负振兴铁路电气化装备事业使命,195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所前身)从株机剥离。一厂一所,携手并进,加快国产电力机车技术突破。
在田心小镇时代路上,依次矗立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3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地理空间的集聚,无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同时,企业之间逐步摸索形成良好合作模式,相互协作完成引进技术的再创新。
湖南坚持产业链发展思维,省领导挂帅当“链长”,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最需要的地方集聚。株洲市集合“链长办、产业协会、产业链联合党委、集群促进组织”四方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环境。
从“复兴号”新一代高速列车到全球首条智轨列车,再到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下线……从一台车出发,湘江之滨崛起“中国动力谷”:电力机车、铁路货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磁悬浮列车、有轨(无轨)电车等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带动并形成以核心部件、关键系统、超级电容、铁路工程机械、运营维保系统等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华夏大地驶向五湖四海。近10年来,“株洲造”轨道交通产品及服务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轨道交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株洲造”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27%,居全球第一。
2022年7月,中车株洲所牵头发起并主持制定的两项IPC(国际电子工业互联协会)国际标准面向全球发布,标志我国在国际电子行业领域拥有了更大话语权。
从提供产品到制定标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写下新的注脚。
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壮大产业集群
10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因生产急缺零部件,中车株机负责人召集10多家配套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开会商议。电话拨出后,工作人员开始制作手磨咖啡。可咖啡还没上桌,人员已悉数到齐。
多年后,“一杯咖啡的时间”在株洲成为一个特殊的时间单位。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能集结行业顶尖专家商讨技术细节,也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2023年1月22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正式开通,“株洲造”地铁列车载客运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赞“这是土耳其最快的地铁列车”。
快,是运行速度,更指向先进制造的高度。
时间回溯至2020年春,在当时全球供应链几近停顿的情况下,地铁列车如何在当年7月按期交付?
“从‘休眠’到‘唤醒’,仿佛就在一瞬间,供应链拉动起来了!”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采购经理郭成说。一周时间,中车株机和上下游企业整体复工。6个月后,地铁列车如期下线,创造全球新造最快地铁列车研发交付纪录。
这是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一次成功考验。此后,株洲先进轨道交通产业的集聚效应,屡屡发挥关键作用。
放眼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版图,没有哪个地方能达到株洲田心这样的“产业密度”——汇聚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5家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42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产品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全行业10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
产业集群成员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融通互联,“融”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融”成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双向奔赴”的故事精彩上演。
联诚集团曾是中车株机的劳动服务公司,包袱重、底子薄。在完成整体改制后,联诚集团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协同攻关,高效轴向离心风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低层次加工厂向创新型企业成功转型,企业成长与产业集群发展同步。”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赵琴说。
车轴是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公司副总工程师牛迎春说,前几年,搭上中车株机出口马其顿动车组的“大船”,天力锻业熟悉了欧盟市场检测认证等“游戏规则”,迅速从“牵着走”转为“自主跑”,加快海外市场开拓,得到全球轮对巨头德国BVV集团青睐。
天津北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乘客信息系统领域佼佼者,不久前加入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朋友圈”。“正是中车株机在全球市场的强大韧性,拯救了企业,让我们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企业负责人介绍。近3年,株洲引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企业40多家,弥补了内装、车门、齿轮等产业链短缺环节。
产业链上,株洲培育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12家分布在轨道交通领域。受益于中小企业的“反哺”,主机企业海外征战底气更足、能力更强。
攻克关键技术,标注产业生态新高度
株洲石峰区轨道智谷,有一栋轨道造型的建筑,这里是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大楼入口,同时悬挂着几块牌子: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简称国联中心)、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办公室、湖南国研交通装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简称国研)、湖南国基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简称国基)等,这些都是国创中心孵化出来的实体业务单元。
多块牌子,一个目标: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创新平台三方联动,优化产业生态,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登攀。
“参与全球竞争,拼的是产业创新生态。”同时担任国创中心、国联中心“一把手”的李林介绍。
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7大共性技术开展研制攻关。4年来,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攻克20多项“卡脖子”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
为加快释放国创中心平台创新能量,2019年,国联中心在政产学研各界期盼下成立,创新“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当好产业集群的“领航员”“协调员”“服务员”“战斗员”,高效服务赋能产业集群、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自主研制、满足欧洲TSI标准的双层动车组今年有望在德国“跑起来”,其研制周期比国际同类型产品节省一半时间。
国创中心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剖”技术,形成“图谱”,便于主机和配套企业对标;筹措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构建新一代整车研发平台,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
“由过去企业各自为政,到现在共同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形成联合攻关舰队,实现了抱团取暖、借梯登高和资源优化配置。”李林说,有限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项目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效率大大提高。
上游工业设计、下游检验检测服务,引导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马来虎”创意,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铁列车外观融入郁金香元素,再到全球首列全景观光旅游列车“天空之境”获评设计界“奥斯卡”2022年德国IF设计大奖……以国研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赋能“株洲造”,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品牌”,产业附加值加速跃升。
大洋彼岸,墨西哥城,株洲企业抱团打造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首个海外“系统+”项目建成投运。在巴西、土耳其、马来西亚等更多国家,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变“走进去”为“留下来”,变单一产品输出为提供产品、服务、技术标准与整体解决方案。
【专家点评】
将中国产品和技术推广至全球
中车首席科学家、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总工程师 杨颖
从产业产值和技术来看,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在电力机车、新型轨道交通、新能源技术、磁悬浮技术等方面,大幅领先于行业其他产业集群。放眼全球,国外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业集群集聚度远低于中国。
为培育持续领先世界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让国家“金名片”更加闪耀,湖南应专注在省内试验田中深耕产业技术链、供应链,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全球认证机构、国际标准固化方式,将自主产品和技术推广至全球。
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进入无人区和深水区。目前,本地缺乏轨道交通实景测试验证线路和手段,主要是受土地限制,干线、地铁、磁浮三条试验线长度较短,无法模拟实际运营场景,一些产品往往要到客户那里跑起来后才能发现问题。因此,产业集群关键还需要加强试验验证体系建设。
【产业大事记】
1936年,粤汉铁路总机厂(中车株机前身)设在株洲,“铁道部株洲机厂筹备处”挂牌,由此播下了民族机车车辆工业在湖南株洲田心发展的种子。
1958年,株机和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1996年,株机和株洲所联合研制的中国首台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AC4000问世,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1997年,株机研制的TM1电力机车出口中东,实现国产电力机车首次整车出口。
2002年,株机和株洲所联合研制出时速321.5公里的“中华之星”,创造中国铁路“第一速”。
2008年,株洲所时代电气收购英国丹尼斯克斯公司75%的股权,完成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首个海外并购项目。
2014年,株机获得马其顿6列动车组订单,成为中国动车组产品突破TSI认证技术壁垒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株洲所时代新材并购德国博戈公司。
2015年,中国中车成立,株机更名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所更名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株洲电机公司更名为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2016年,中车株机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在长沙开通运营。
2019年,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成为行业唯一、湖南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021年3月,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公示,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上榜。
2022年,由中车株机牵头实施的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项目,以高度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十大PPP项目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