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三资”促“三变” 打造粮油示范县区

2023-03-07 10:15:08 红网
作者:王文峰 潘志荣 唐运良 编辑:陈小婷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3月7日讯(通讯员 王文峰 潘志荣 唐运良)近年来,冷水滩区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口,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小丘改大丘”,整镇推进,全区铺开,走出了一条丘陵地区创新投融资模式助推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新路径,2022年,被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全省通报表扬,获评湖南省粮油“千亿产业”工程示范县区。

组1.jpg

伊塘镇庙山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鸟瞰图。

整合资源“小丘”变“大丘”

全面整合土地资源整村推进试点,启动大规模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一是激发内生动力。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坚持依靠群众,充分激发群众的动力,让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广泛参与,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由社会服务组织全程施工,“专业人做专业事”,村民加强监督和监管,极大地提高群众改造的积极性,从“要我改”转变成“我要改”。二是明确施工标准。为建成20年不落后的高标准农田,使用土地平整仪,改变施工方法,降低施工成本,平整度高差不超过3cm;将有高差的田,进行土地平整,剥离耕作层后,再将土地平整为同一高度,再将耕作层回填好,有效降低镉超标;面积3-50亩,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耕种成本。三是提高改造质量。对质量不好、难以种植的高岸田进行改造,增加耕地有效面积。通过保留耕作层、深翻整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肥、撒石灰等方法和途径,改善土壤结构与养分状况,提高有机质含量,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让低产田变成“稳产田”。2022年完成‘小田变大田’1.1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75万亩以上、总产量6.5亿斤以上。伊塘镇庙山村投融资创新示范点被中央电视台重点报道。

组2.jpg

冷水滩区在伊塘镇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模式。

聚合资本“一元”变“多元”

推动资源变资本,着力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农田建设多元投入新格局。一是创新投资模式。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规范合同、合作社运行”的思路,将水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包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然后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二是扩大社会投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规模种植大户作为重点,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其自主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融资并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多种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由财政单一投入变为多元投入。整合亚洲银行农业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投资创新项目。三是叠加扶持政策。改变以往“撒芝麻盐”的做法,将惠农助农政策措施进行集成,在水利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农业保险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组3.jpg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热播的《普利桥种粮记》模式已在全区推广。

融合资金“低产”变“高产”

融合村组集体经济收益、项目运营收益等各类资金,全面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农耕经营“立体化”。推行“水稻+N”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水稻+养鱼、养虾、养泥鳅等),引导村民立体种养、一田多用、一举多得,既推进了“良田”回归“稻田”,又拓宽了增收渠道,为经营农户增收10余万元。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一个五十亩以上基地,规模面积达一万亩以上。全区建《普利桥种粮记》在《焦点访谈》栏目连续播出,引发全网关注。二是农业服务“精细化”。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行“十代”(代育、代耕、代插、代植保、代管、代收、代烘、代检、代储、代销)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支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全区服务组织302家、农机合作社36家,作业达212万亩次,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增长5%以上。三是后续管理“长效化”。“小田改大田”改造后,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双季稻,耕作成本降低20%,每亩土地租金溢价30%-50%,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从收益中按20元/亩的标准提取资金,用于组织进行沟渠维修,清淤、管水等,实现改田、种田、管田“一条龙”服务。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