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走进湖南工商大学 讲述大历史与小细节

2023-04-11 14:11:32 红网
作者:蔡娟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微信图片_20230411104530.jpg

4月8日晚,作家马伯庸走进湖南工商大学,带来“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分享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光是专业人士的范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可以去了解历史。但是普通人了解历史的方法,和专业人士不一样。我们普通人该怎样去讲历史?在历史中能看到什么东西?那就是‘历史中的大与小’。”

4月8日晚,由长沙市新华书店和博集天卷主办的作家马伯庸贤德创客书院专场分享会在湖南工商大学图书馆举行。活动现场,作家马伯庸与青年学子分享文学创作感悟,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畅聊“历史中的大与小”。

“历史的细节藏在情绪里”

马伯庸的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等,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其他历史题材小说不同,马伯庸擅长挖掘隐藏在宏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小事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关注具体做事情的人,是他创作时始终贯彻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30411104558.jpg

作家马伯庸分享创作心得。

敦煌文书中被涂抹修改的手抄《兰亭集序》、秦代竹简上普通民众的书信来往、汉代镇墓石的墓志铭、中国最早的实物家书、“玄奘故里”石碑背后的故事、南越王与故乡的枣树……分享会上,马伯庸从历史的细节入手,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史料和一个个诙谐有趣的故事,引领大家用小视角看大历史,走进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和小事件。

伴随着屏幕上的史料呈现,马伯庸带领学子们穿越历史长河,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引发了跨越数千年的情感共鸣。从被涂抹修改的手抄《兰亭集序》中,读出了敦煌抄经人的“社畜”心态;从秦朝普通士兵的竹简信中,解读出战火纷飞之中手足兄弟的离散与深情;从“玄奘故里”石碑文中,一窥唐三藏对于父母的深深眷恋之情;从南越国君主赵佗对故土枣树的移栽与详细记录中,体味出一位老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微信图片_20230411104614.jpg

分享会座无虚席。

马伯庸坦言,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掌故,都是他游历、参观各地名胜古迹、博物馆时细心观察而受到启发,进行思维训练,并融入到历史小说的创作之中。他说,他的作品都是从小视角看历史,由小人物说历史,让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绽放绚烂的光彩,由微观细节推演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风云际会。

“历史的细节就藏在小人物的情绪里。这种情绪能跨越千年,引起我们的共鸣。其实,你会发现,当我们读懂这些细节、读懂细节背后的人性之后,我们回过头看大历史,就会看得更透。所谓历史的 '大',是由无数个历史中的'小'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和呈现的。大家不妨试着用这个方法去解读历史,或许你对历史的理解就会不一样。”马伯庸说。

“不要犹豫,写完才是胜利”

互动环节,马伯庸分享了《长安的荔枝》《大医》《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多部新作的创作心路和背后故事,同学们也纷纷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写作思考出发,与马伯庸展开交流对话。

微信图片_20230411104608.jpg

青年学子们与马伯庸互动热烈。

马伯庸介绍,《长安的荔枝》是他个人写作史上写得最快的一本书。在写《大医》的过程中,马伯庸想“换一种思绪”创作,想起中学学过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当过10年上班族,自称是“典型的社畜思维”,大家关注的都是“妃子笑”,其实“一骑”背后的故事更值得玩味,能不能以“社畜”的角度写本小说?结果灵感爆发,一口气就写出了《长安的荔枝》。

尽管写《长安的荔枝》只用了11天,但为这本书做积累,马伯庸花了十几年。从写《长安十二时辰》开始,马伯庸对盛唐长安城进行了系统的调研,走遍历史古迹、博物馆,观察当时的衣食住行,体味古人的喜怒哀乐。他还时常与果农聊天,了解荔枝相关的农学知识;随手打开地图,观察运输荔枝途经地的地理环境……灵感萌生之后,多年积累的知识喷薄而出,才促成了11天写完一本书的奇迹。

微信图片_20230411104539.jpg

马伯庸为现场读者签售。

马伯庸说,《大医》的创作缘起是2017年他受邀参加上海的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医院有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里面都是医院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看似不起眼,但那个时代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都与之有关联。他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为此光搜集资料和调研,就用了两年多时间,后来创作又花了差不多两年。

“这本书是我写得最有责任感的一本。”马伯庸说,《大医》涉及中国近代史,涉及医疗卫生,前后跨度约50年,跟他此前的很多作品都不一样。创作《大医》的过程,也是他学习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在写作前,他觉得很好玩,但随着创作进程,加上经历疫情后,他对小说中的那个时代医护人员付出巨大牺牲去救死扶伤有了更深的感触。

当被问及给热爱写作的同学的建议,马伯庸说:“作为文学爱好者,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你要把它写完。写完一部作品,比你开十个开头更重要。一部作品,不可能一口气写完,而要一段段地写,写到中间也会碰到很多困难,咬牙把它克服。写小说是一件细致活,不是一气呵成的,好的小说都是改出来的,需要反复修改。如果有志于写作的话,不要犹豫,把第一部作品写完,写完才是胜利。”

【作家简介】

马伯庸,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代表作有《大医》《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来源:红网

编辑:杨雁霞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