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红色”名片湘潭行丨东山书院:毛泽东踏上革命征途第一站

2023-04-29 12:12:10 红网
作者:李慧芳 张盟 李长宏 编辑:苏好
字号:

微信图片_20230429091155.jpg

航拍的东山书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芳 张盟 肖潇 摄影 李长宏 湘乡报道 

这是记者第一次走进东山书院,在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走出韶山、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也是开国大将陈赓、谭政,著名社会活动家易礼容,国际著名诗人萧三,革命烈士毛泽覃等仁人志士求学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30429091201.jpg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走出韶山、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

前傍涟水河,后倚东台山,同时又紧邻湘乡城,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历经“东山精舍”“东山书院”“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等名称的更迭。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母校题写校名“东山学校”沿用至今。2003年11月,华国锋同志为学校书写校训“公诚勤俭”。学校百周年校庆时,国家教育部致贺信称赞“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

东山书院由湘乡士绅许时遂等十余人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发起筹建,呈文得到湘乡县衙支持。1891年,湘乡籍新疆巡抚刘锦棠回老家养病,带头捐款倡修书院,全县士绅积极响应。从发起倡议到1896年之间,书院筹建事宜一直是靠募集捐款,这之后又经过几年兴工,1900年才全部落成。

微信图片_20230429091208.jpg

毛泽东求学时的座位。

书院废科举、兴新学,开湖湘新式教育之先河。兴创书院的士绅们认为,只有实学才能救中国,而兴实学必须废科举,提出“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教育理念。书院教学内容分科造士,为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教育目的摒弃了传统书院科举仕进的初衷,转向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办学思想上实践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主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每月购《万国公报》两册,每季购《格致汇编》两册,又有各种新闻纸《申报》《汉报》之类,分给诸生阅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书院前坪增设体育设施。书院山长须选择品学俱优、东西兼通之士充任。建筑上也有创新之处,大教室按照西洋风格建造,两边都设计有高大横格窗,当时装的全部都是进口玻璃,两块大黑板可以上下移动。当时的教育年鉴将东山精舍与北京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等并称为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大学的萌芽。

伟人励志出东山,少年毛泽东1910年秋来这里求学,这也成为他接受新式教育的开端,给了他全新的教育、全新的知识,为他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给了他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对他人生道路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来这之前,据说当时毛泽东原本已答应父亲去湘潭县一家米店当学徒,当他得知湘乡有所新式学校时,便非常向往,经亲友极力劝说终获父亲允许。

微信图片_20230429091219.jpg

毛泽东曾说:“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

在校期间,他博览群书,特别对《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有浓厚兴趣。他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很喜欢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他的文章器宇不凡,气势如虹,得到老师“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评语,其中很多经典佳句在同学中传抄,他被同学誉为“文章魁首”。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登山游泳,磨炼意志,强健体魄。毛泽东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与同学聊天时约定了一个“三谈”原则,即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他同情贫苦人民,主动为佃户易三奶奶挑水劈柴,为无钱请“划子”渡河的母子垫钱,把被褥送给一位贫困工友,自己则只能跟一同读书的表兄共床就寝。他还取笔名为“子任”,意即以天下为己任。由于勤学用功、成绩优异,经过李元甫的推荐,毛泽东于1911年春如愿以偿地入读设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了自己的母校东山学校:“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1955年,毛泽东在与东山学校同学谭世瑛的谈话中,再次说起了东山学校在他成长中的重要性,“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东山学校作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的确是他青少年时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励志地。

来源:红网

编辑:苏好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