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湖南,心向蓝天。
近日,湖南省召开相关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大力培育通用航空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规模直指万亿级。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湖南构建了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催生出12项全国第一的改革成果,通航产业飞出一片新蓝海。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注册经营性通航公司28家,去年实现通航飞行时间2.98万小时,全省通航产业实现年营收510亿元。
从510亿元到万亿级,湖南如何实现通航产业跨越式发展?
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程师对SA60L混合电推进飞机进行检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基础好
——通用航空制造业体系较为完整
4月3日,山河科技的交付车间内,几十架私人定制完成的轻型运动飞机正待交付。
“这款白色阿若拉飞机,是我国首款混合电推进系统的‘阿若拉SA60L’轻型飞机,去年3月在株洲芦淞机场成功首飞。”山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混合电推进系统具有油耗降低50%、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80%的巨大潜力,是未来绿色航空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中小航空发动机与通用航空产业的骨干企业,山河科技打造的航空产业基地正不断发展壮大。2年来,山河科技通航飞机的私人订单占所有订单比例,从0增长到33.3%。
山河科技产业布点株洲,芦淞机场获颁全省首个A1类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株洲作为湖南通航产业的“扛把子”,凭借过硬实力在国内市场攻城掠地。
株洲在航空产业领域有着独特优势。据权威统计,国内生产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每10台有9台产自于株洲,已形成中小型涡桨、涡轴、涡扇、活塞发动机的系列化生产能力;轻型运动型飞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
目前,株洲形成了集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和配套于一体的完整体系,集聚了全省最多的通航运营企业,实现了国内通航飞机的全自主制造。其中,位于株洲芦淞区的航空城,聚集45家涉航骨干企业,产值超200亿元。
除株洲外,长沙在航空科研教育、起落架、机载及北斗地面设备、航空航天“五基”、卫星导航应用、无人机等领域优势明显;岳阳、衡阳、湘潭、娄底、常德、郴州等地重点在航空“五基”研制、机载及地面设备研制、卫星导航应用等细分领域各有特色。
游客在长沙黑麋峰滑翔伞基地体验滑翔伞飞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政策好
——抢抓试点机遇推动产业发展
基于良好的产业基础,2020年9月,湖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铺开——
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通航法规。引领和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效利用低空空域资源,加强通用航空管理,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编制实施全国第一部空域划设方案。共分类划设171个空域,97条常态化低空目视航线,实现了省域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全域覆盖、动态释放、灵活使用。
建立全国第一个覆盖全省的低空监视网,综合运用“北斗+ADS-B+5G”三模技术,建成53个地面监视站。如今,湖南已基本实现全域低空监视全覆盖。
作为全国第一个可服务全省的A类飞行服务站,长沙飞行服务站实现通航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域服务”,减少审批时间,提高低空空域使用率。
2022年,湖南一次性获批55个通用机场场址。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1个通用机场场址获得核准,已建成株洲芦淞、长沙开慧等14个通用机场,并布局规划了1500多个直升机起降点,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1+13+N”通用机场网,2035年实现“县县有通用机场、乡乡有临时起降点”。
前景好
——着力培育通用航空应用场景
3月31日,常德桃花源机场,我省首家本土飞行员培训学校湖南蔚蓝航校的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飞向蓝天。
“预计3年内,湖南蔚蓝航校年飞行量将达5万小时、飞机数量达到50架。”湖南蔚蓝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锦云介绍,未来,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加持下,该校还将形成航空职业教育、航空研学、飞行俱乐部、飞行器销售、维修与托管等通航产业的产业链。
同属通航产业链的湘江通航公司,积极拓展低空旅游业务市场。今年,该公司将依托大王山应急救援基地、傅家洲星空飞行营地及其他拓展基地,推出接驳黄花机场的空港快线、韶山景区红色旅游航线、一江两岸夜游航线等多条低空旅游线路。
而在长沙黑麋峰航空营地,每到假期,只要天气条件好,总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滑翔伞体验项目,单日最高实现430人次消费,游客等待时间最长超过3小时。
根据有关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前期,湖南将在长株潭地区先行先试发展城市航空物流,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试行高附加值鲜活农林产品物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航空物流,并将运营模式延伸至镇、村、组,发展乡村航空物流。
业内专家认为,从市场角度看,通航+农林、通航+应急、通航+旅游、通航+物流等“通航+”新业态,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通用航空产业有望迎来良好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