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多图预警 和28国记者一起出差是什么体验

2023-04-06 16:03:38 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高芹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长沙报道

3月29日—4月3日,我经历了史上行程最密集的出差,和来自28个国家的32名同行一起,走过了岳阳、长沙、郴州三座城市。都说比起风景,一起看风景的人更为重要,深以为然,这是一次珍贵的经历。

来自巴巴多斯的Akeel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外媒记者,当他拿出微信加我好友时,我很惊讶他居然用微信。后来发现,他对中国的一切都适应很快,对新信息的接收能力很强。有一次,他问我的鞋子在哪儿买的,我正要用英文表达“网购”时,他用中文接话“淘宝”。

乌干达的全媒体记者Francis 已经和我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同行。他是第一个向我提问的记者,我至今记得问题,“中国的文化传承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Francis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极强的好奇心,喜欢写深度报道。在长沙火宫殿,我教会了他剥小龙虾,他说:“味道棒极了。”

来自冈比亚的Talibeh(右)是一名副主编,一起坐高铁时,他远远看到我高举的镜头并友好地比了个“yeah”。Talibeh是全团名副其实的“卷王”,他写了很多篇稿件,记录他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思考。要知道,在如此密集的行程中抽时间写稿并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关注中国的政治,尤其是外交方面,可以说侃侃而谈,对答如流。Paheja (左)来自纳米比亚,时间的关系,我们的交流并不多。

莫桑比克记者Alberto(左)讲葡萄牙语,但能念对我的名字。他告诉我,他的国家和湖南很像,农业是很重要的产业。Mathews(中)来自马拉维,彼此熟悉后,他很真诚地告诉我:“你知道吗?马拉维没有这么多高楼,我们的建筑、学校、医院等等,几乎都是中国援建的。”

Shaquawn 是圭亚那新闻署的通讯官,身高187cm但是能歌善舞。在巴士上,总能听到他带着大家一起唱歌;在郴州莽山,不管是瑶族赛鼓舞还是竹竿舞,他都一看就会。问其原因,他说:“也许在加勒比地区,节奏是刻在人们心里的。”

Alina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祖上有中国血统。在湖湘文创研究院,工作人员教她如何用团扇,看上去已然是个中国古典美人。

Suelle 是圭那亚的总统新闻秘书,每天只需要很少的睡眠,我们拍照时她正在晨练。

Tiffany (右)来自牙买加,她有着精致的妆容和优雅的举止,身上总有淡淡的香水味,非常有女人味。

说法语的Hugo来自刚果(金),湖南人民的尊重友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我不会说法语,但是在莽山,我还是顺利跟着他一起找到了一处小众打卡点,抬眼古木苍翠,脚下泉水潺潺。

来自厄立特里亚的Amanuel 是一名主编。在郴州莽山,他人生中第一次坐缆车,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Jessica来自说法语的刚果(布),她的名字发音很难,听我读得有些费劲,她笑着说:“可以叫我Jessica,对着你来说比较容易。”

为了照顾各国外宾不同的饮食习俗,我们基本上全程自助餐。我吃饭时大多和非洲的记者们一桌,他们会留座位给我,“你用筷子几年了?”“喝茶为什么不放糖?”“你经常点外卖吗?”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他们来说很新奇。三个城市当中,他们最喜欢长沙的美食,吃得惯小龙虾和臭豆腐,但是小炒黄牛肉对他们来说太辣了。

在我用镜头记录外媒工作者的同时,他们也在用镜头记录我。通过Talibeh的镜头,我已经顺利走进了冈比亚网友的手机屏幕。

在郴州高椅岭,来自冈比亚的记者Choi记录了Francis给我拍照的瞬间,是一种纪念同时也是一张不错的新闻图片,他问我是否会想念他们,我差点红了眼眶,说“当然。”

六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外媒工作者告诉我:“行程虽然很满,但我们一个都不愿错过,甚至不想睡觉,只求在这里体验更多。”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并不是临别时依依不舍的相互拥抱,而是在郴州。临别前一晚,我们在酒店餐厅坐到很晚,小酌几杯后,他们突然很真挚地对我说:“我们一定会再来。”我回复:“随时欢迎。”我想,那个瞬间见证了同行间的惺惺相惜,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