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瓷为什么会诞生在醴陵?

2023-05-19 11:50:06 醴陵发布
作者:程耿孺 编辑:曹缇
字号:

图片

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如凤凰之尾 。瓷瓶上绿色的扁豆果实饱满,紫色的花丛下一对竹鸡游憩其中,悠然自得,画面线条简洁圆润,色调丰富浓淡相宜,沉稳典雅。正是它在巴拿马盛会上一举夺魁,使古老的中国瓷器再次名扬四海。彼时, 醴陵创烧出釉下五彩瓷仅仅7年。为什么这一惊艳世人的瓷器会诞生在醴陵呢?回望来路、追根溯源,应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催开了釉下五彩瓷的独特芳华。

醴陵以瓷立城、因瓷兴盛,自汉朝开始,2000多年窑火生生不息,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这一切首先得益于醴陵是瓷业发展的“风水宝地”。在醴陵,有大量的瓷泥矿以及漫山遍野的松木,制瓷原材料充足。作为湘东赣西门户,醴陵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在全国陶瓷产业版图上,它位居南北东西瓷器交汇的重要中轴线。据专家考证,晋唐后,随着周边岳州窑、长沙窑的兴盛繁荣,醴陵也进入瓷器时代。宋元时期,北方名窑南下与景德镇东来的制瓷工艺在醴陵交汇,醴陵出现大规模制瓷作坊,到明清时期瓷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的住持租赁山岭采泥,创设瓷厂,招工传习,为先师樊敬德建樊公庙,以沩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瓷业生产集群,一度“炉火蚀天”,盛况空前,被誉为“小南京”。“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将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就是当时场景的生动写照。

图片

但是,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醴陵瓷器在由粗瓷向细瓷演进过程中,正值中国封建制度步入衰亡的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瓷”在国内肆意倾销,一些历史名窑也“日薄西山”,中国陶瓷业在一片衰败的悲歌声中奄奄一息,醴陵陶瓷同样如此。衰微的国运和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让醴陵陶瓷只能以创新救亡图存。这才有了一个旷世的陶瓷文化奇迹——创烧出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树起一块高大的里程碑。

当然釉下五彩瓷在醴陵横空出世,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必然。首先,醴陵陶瓷薪火相传逾千年,产业基础很好。再说人才,釉下五彩瓷的创烧离不开两位瓷业先驱人物——熊希龄和文俊铎。其中,文俊铎是醴陵沩山人,他和曾任内阁总理的熊希龄(湖南凤凰人)是同科举人。同怀实业救国、重振国瓷梦想的他们,自熊希龄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于1905年在醴陵创办起湖南瓷业学堂,首开我国近现代陶瓷教育先河。1906年又开设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湖南瓷业公司。

此外,日本陶瓷机械的引进、日本教员的聘用、德国化工颜料的吸纳以及景德镇制瓷工艺的运用......可以说,瓷业学堂荟萃了当时世界陶瓷最先进的软硬件。当然,浸润在醴陵人骨子里“吃得苦、霸得蛮” “敢为天下先”这些湖湘文化特质也是创烧釉下五彩瓷的特别加分项。

数年的卧薪尝胆,1908年,瓷业学堂开始试烧釉下彩瓷,以求在瓷器上展示一个新的釉下多彩世界。师生们通过反复测试,终于成功研制出玛瑙红、海碧、草绿、艳黑、褐色五种高温釉下彩颜料,新烧制的彩绘瓷器颜色多样、晶莹润泽,富丽堂皇,再覆上一层透明釉,里面的图案就变成看得见、摸不着,光滑透亮,永不褪色了。

图片

釉下五彩瓷横空出世,惊艳了全球。《醴陵陶瓷志》记载:从1909年到1915年间,先后参加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均获得大奖,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国际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911年《时报》评论说:“风潮所至,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醴贩运瓷器者络绎不绝。”

图片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原所长陈海波在谈及这个话题时,是这么说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陶瓷界一个独特的品种,国外没有、国内其他地方也没有。为什么人家做不出来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世致用,没有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没有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凤凰涅槃,更没有醴陵陶瓷当今的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