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衡阳5月20日讯(通讯员 许云华)近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肖帅团队在肿瘤研究领域著名SCI杂志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R 1区,IF:8.55分)发表题为“Colorect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indicates a meaningful subtype: A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study”的研究性论文(2023 Apr;13(4):e1246. PMID: 37186506, doi: 10.1002/ctm2.1246.)。据悉该团队围绕结直肠黏液腺癌研究已发表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并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成为胃肠外科的新特色新优势。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在我国,结直肠也呈高发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由于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加上民众的早筛意识不强,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治疗效果较差,容易发生复发与转移。基于此,肖帅团队主要着重于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科学研究。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同一种肿瘤可以分为不同亚型。肖帅团队对结直肠癌第二大亚型——结直肠黏液腺癌(MAC)进行了深入研究。MAC是结直肠癌的一种特殊病理亚型,占比10%-15%,以细胞间黏液成分超过50%为显著特征。与第一大亚型结肠普通腺癌(AC)相比,MAC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治疗反应等方面与AC都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的临床治疗指南对MAC的诊治并没有予以重视和区分。为了更好的促进对MAC的认识,该团队采用RNA-seq技术对MAC、AC、及正常样本进行了测序。并且,他们还下载与分析了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的测序与临床病例数据。通过结合自身团队测序与TCGA数据,团队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分子表达谱、分子生物学功能、肿瘤10大特征、CMS分型、肿瘤细胞起源、化疗耐药机制等多个方面对MAC与AC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充分揭示了MAC的独特基因组与分子表达特征,并紧密结合临床,研究了MAC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与化疗耐药机制,为促进对MAC的认识和诊治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帅主任是该篇文章的第一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第一通讯单位,该院许云华研究实习员与陈锡光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湖南省科技厅创新引导计划、湖南省卫健委临床重大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经费支持。
肖帅团队对MAC已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团队早期通过对本中心及SEER数据库中结直肠癌病例与预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术前肠镜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肠镜活检取材数目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MAC术前诊断的危险因素,为揭示影响MAC的临床诊断因素提供新的研究基础。另外,通过分析MAC肝转移患者的手术价值,发现手术能改善结肠MAC肝转移患者的长期预后,并是良好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针对MAC目前的预后存在着巨大争议问题,团队开发了预后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均已发表在SCI杂志上,截止目前,近3年团队围绕针对MAC的研究已发表6篇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