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听说工作队要撤离,许多马家村村民赶来相送。
邵胜强(左)和李迎军(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沅陵县报道
“这里是腊肉加工厂,旁边是冷库,那边是‘红色记忆’农庄,未来两年马家村就要靠你们了,加油!迎军同志!”
“邵队放心,我们会按照‘巩固脱贫成果当示范,推进乡村振兴立标杆’的目标继续努力,让马家村更上一层楼。”
5月19日,根据组织安排,湖南省政府办公厅驻马家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轮驻村工作队撤离,第二轮驻村队正式驻村。老队长邵胜强带着新队长李迎军和新队员们以“参观家底”的方式进行着“交棒”。
初夏的马家村,青山环绕,细雨朦胧,新的驻村工作队员和马家村村民们也即将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奔向新的赛点。
从“薄弱”到“标杆”
2021年,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湖南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继续选派24021名机关企事业干部组成10253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2021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组成了以邵胜强为队长,刘松、任轶为队员的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怀化市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开展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一户村民家门口的对联
“要山没山,要水没水,要特色没特色,我们是一个头两个大。”刚进村,工作队就开始密集走访,结果发现,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虽然实现了整体脱贫,但村集体经济仍很薄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有过扶贫工作经历的邵胜强却十分清楚,“中西部脱贫山村,能就业增收就是好产业,乡村振兴要更侧重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进村后,工作队没有马上搞产业、上项目,而是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办公厅党组工作安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的指引,邀请专家和职能部门进村“把脉”,搞清楚马家村适合发展什么、能够发展什么、应该发展什么?
“我们甚至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村里的土壤进行了分析,带回省城检测,来为产业规划提供支撑。”邵胜强介绍,前期的走访、调研、分析、论证工作持续了三个多月,并向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作了专题汇报,最终形成了《马家村乡村振兴两年项目实施计划》和《马家村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部分村集体产业
最终,工作队确定了发展山银花和石菖蒲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茶叶和小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黑山羊和黄牛等为主的养殖业,生产腊肉腊鱼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红色记忆”农庄为基础的休闲农业的思路。
由于规划稳、定位准、落实快,马家村的产业发展事半功倍。
2022年,马家村仅腊肉加工厂4季度就卖出了28000斤腊鱼和3300斤腊肉,营收达68.8万元。
而村里的小水果、中药材、养殖业等,同样得益于对自然地理环境精确分析后的精准落子,产品的质量、产量比翼双飞,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村民的收入也更有保障。
截至2023年5月,村集体经济曾薄弱的马家村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先后成立了马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沅陵信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沅陵县新潇湘腊制品有限公司等村集体经济组织。
2022年,马家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2.28万元,同时村民务工支出49.8万元。马家村也从“薄弱村”一跃成为了当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标杆村”。
两年来,通过发展集体产业,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马家村的广大村民稳定就业和增收注入了强大的动能,村集体有钱了,广大村民也开始富裕了,村里的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整治空心房、疏浚河道、打造美丽屋场,马家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开始了全面提质,先后建成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宣传栏、党建活动室、农民大讲堂,并对村部进行了改造。
生活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笑在脸上。
从“旁观”到“参与”
“乡村振兴也是人心的振兴,所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把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邵胜强说。
工作队指导建立起“党员+群众”“项目+活动”“积分+服务”的党员服务体系,组织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设立心愿墙,逐项落实村民所提愿望。
同时,通过“党建+微网格”,推选了31名村民代表联系全村456户,确保户户有人联、户户情况清,村党支部每月召开1次民情分析会,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协调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通过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让村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几个干部的事,而是所有村民自己的事。
2022年,村里毛坪组要进行空心房整治,一些村民舍不得,不同意拆除。
“先拆我的,从我开始。”86岁的老党员瞿运栋主动站出来支持村里的工作,并且把自己家的一块宅基地捐给村里建成了儿童乐园。
在党员的带动下,毛坪组的空心房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后的马家村
年轻时,村民梁五生曾走过一些人生的“弯路”,后来回村种粮。工作队驻村后,将原本抛荒的土地复耕,修通了机耕道,为其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
“村里把复耕的土地免费给我种,还为我出谋划策。”2022年梁五生种了150亩优质稻,今年准备扩大到300亩。
梁五生还告诉记者,如今他有两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和1台旋耕机,“村里的农业生产需要时,优先支持村里,虽然利润比外面低些,但我觉得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村民瞿继泉今年76岁,退休前是一位人民教师,如今是村里的“义务监督员”。
“邵队给我发了个‘红袖标’,让我监督那些不利于乡村振兴的事情。”瞿继泉颇为自豪地说。
多年来,每逢夏季汛期,穿村而过的兰溪一直是马家村人的心头大患。2023年3月,村里投入资金对兰溪进行疏浚并加固河堤。
起初是施工方请了一个外地的工程队在搞,76岁的“义务监督员”瞿继泉发现外地工程队偷工减料,及时跟村里举报,经证实后,及时换了其他的工程队。
从“撤离”到“出发”
5月18日,当村民们得知工作队即将撤离时,村民早早自发为工作队送行,场面感人至深,多位村民与队长邵胜强相拥而泣。村民李捌斤紧紧拉住邵胜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村民与邵胜强相拥而泣
李捌斤是一位一级残疾人员,与母亲住在一起。2021年工作队进村后,队员经常前往慰问,并帮助他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针对各类残疾人员和大病重病患者,村里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发起了组建“幸福资金”,并制订了严格的协会章程、收支管理细则和资金管理办法。
靠着村集体经济的“造血”,以及村民募集和外界捐款,如今马家村“幸福资金”的额度已经超过了70万元,成为村民们扶危济困,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马家村俯瞰图
“路通了,水通了,荒山变成良田了,原来的落后山村变得跟美丽花园一样。工作队这么关心我们,我们要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5月18日,村里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当作给工作队的送别,村民瞿绍清在会上含泪说到。
老队员走了,新队员来了,是撤离,也是出发。
5月20日,87岁的村民刘六英家因为厨房占道公路与村民发生了矛盾。
新队长李迎军接到电话后,马上就和村干部赶了过去。
“这是我们新的驻村工作队长,李队长。”村干部的介绍,打消了刘六英的疑惑。
详细了解情况后,李迎军给出了解决建议,把刘六英家小卖部与厨房的位置互换,小卖部的面积相对较小,就不会占道了。
李迎军的建议,得到了刘六英和村民的认同,一场矛盾迎刃而解。
刚到村里,李迎军认为必须得先了解村情民情,不能盲目地开展工作。
他告诉记者,村里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要好,上一届工作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也有了突破,他们有信心跑好这一“棒”。
“我们会严格按照《马家村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持续发力,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在如何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上,要让马家村的村支两委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李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