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朱正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
在湖南长沙,朱正先生长期在开福区松桂园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他和钟叔河先生同样令人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挂帅出版“骆驼丛书”等图书,在读者群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阅读朱正先生是从他编著的《跟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开始的。那是一本浅绿色封面,32开本窄长形的异形书,书前以叶圣陶先生给作者的信作为代序,内页分为两栏,左栏印着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文章的手稿和定稿,右栏则是朱正对定稿和手稿改动之处的对比、解读和点评。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的注意,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选了不少,语言辛辣,思想犀利,人物形象突出,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先生的手稿所呈现出来的书法之美,吸引着我去描摹仿效。先生从小经历严格的幼学、严谨的师承,加上他天资聪颖,对毛笔书法的酷爱,使得他的手稿独具风采,篆、隶、行、楷诸体皆工,书风继碑派一路,宽博沉雄,简淡古雅。大文豪郭沫若曾这样评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隶篆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的确,他的这些文章的手稿,笔画遒劲隽永,字体大小适中,整齐有力,给人非常和谐的美感。从手稿看,这些文章大多一气呵成,改动之处很少,有的仅是一个标点或一个字、词的调整,绝少整句或整段的涂抹勾划,显示了他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就这样,我深深记牢了朱正的名字。
1931年,朱正出生在长沙。祖父给他取名“家骏”,后来又叫他“学古”。念小学的时候,“学”的繁体字笔画太多,他总是把字写得很大,无法挤到一个格子里去。在长沙方言中,“正”与“骏”读音相近,笔画又少,于是他就有了“朱正”的名字。当年,这只是祖父的一个权宜之计,不料却暗示了他以后的道路——在人生的一个个关口,对于“正确”二字的较真和执著,带给他无数磨难,也用学术上的成功回报了他。
1949年,朱正考进新湖南报新华社湖南分社新闻干部培训班,后入新湖南报工作。1979年右派改正后,朱正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直到退休。
朱正出版研究鲁迅的作品,是在1956年。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鲁迅传略》,这前后他还在《长沙日报》(注:即今《长沙晚报》)连载过《鲁迅的故事》。对此,原湖南省文化厅厅长谢作孚认为,当年《长沙日报》连载的《鲁迅的故事》,是朱正深度写作及发表鲁迅研究作品的一个重要起点。从此,这个倔强的长沙人,一头扎进鲁迅研究领域,一连写出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书,出版了《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周氏三兄弟》《重读鲁迅》《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等重要作品。
朱正热爱鲁迅,痴迷鲁迅,但并不迷信鲁迅,他把先生当“人”来研究,而不是当“神”去信奉。鲁迅是他心中的偶像,他对鲁迅非常尊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但他也爱真理。他觉得,一个历史研究者要有历史的责任感,要对历史负责,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述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从25岁时出版《鲁迅传略》,1982年改写再版《鲁迅传略》,到1985年出版《鲁迅传》,2003年出版《周氏三兄弟》,再到2007年出版《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半个世纪五度为鲁迅作传。而每一次修订,他都有所改进,颇得好评。如担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的孙郁说:“‘语必征实’,史料丰赡,考证精审,知人论世,特立不群。”同为鲁迅研究专家的钱理群说:“这本传记不仅集鲁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史料的独立准备;对这些年学术界关于鲁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论争,更有独立的判断……作者对鲁迅既非仰视,也非俯视,而是平视之的态度和眼光,或许更能给读者以启示。”
说起来,朱正开始走近鲁迅,还与他爱读鲁迅的书有关。当年,朱正之所以写《鲁迅的故事》,就是不满于当年日本人小田岳夫著、范泉译的《鲁迅传》,觉得这本书没写好,很不全面,那么多关于鲁迅的事,都没写。其实,早在1946年,朱正就与鲁迅结缘了,那时他才15岁,正在郴县广德中学读初二。国文教员萧鸿澍先生讲课风趣,学生都爱听。萧老师讲鲁迅,讲《阿Q正传》,引起了朱正的兴趣。他看的第一本鲁迅作品,是萧老师借给他的《呐喊》。朱正对鲁迅的兴趣日渐浓厚,书店里有抗战时期重庆用土纸印刷的鲁迅作品单行本,非常便宜,他见一本买一本。回到长沙的长郡中学念高中时,鲁迅的书他差不多都读过了。这样深厚的阅读基础和积累,为他日后研究鲁迅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