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位于岳阳市湘阴县樟树镇柳庄村柳家冲的柳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秦楼 李赛凤 实习生 李汝奇 湘阴报道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从甘肃酒泉到新疆哈密,一路西进,那一棵棵挺拔的左公柳,见证着家国的时代变迁。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击溃阿古柏入侵新疆、植树造林的功绩,至今被世人传颂。
9月下旬,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岳阳湘阴柳庄,恍若穿越百年时光隧道,“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呐喊在耳畔久久回响。左宗棠故居对岸不远处,去年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从甘肃酒泉(肃州)移栽回来的两棵左公柳,已长出茂密的新叶。
从一位毫无军事作战经验的私塾先生,成长为西征军最高统帅,左宗棠这位只手撑住国土江山的“晚清中兴名臣”,何以一飞冲天,成为“胜天半子”的大成功者?左氏家族又缘何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在“家”的人生原点里,在端肃“家风”的传承中,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他流芳百世的处世智慧,与凛然大义的人格魅力。
世德相济,仁爱传家
青青翠柳,碧波池塘。站在左宗棠故居前,宅门上方左宗棠亲书的“柳庄”二字十分醒目。
时间溯回至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长沙府湘阴县文家局左家塅(今属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金龙村)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之家。湘阴左家至左宗棠父亲这一代,虽已是7代秀才,但家境并不宽裕。
“由于父母在左宗棠十几岁时相继去世,家里经济状况更显窘迫,左宗棠21岁得中举人后,与大家闺秀周诒端成亲,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全部给了贫寒的侄子,自己住到了湘潭辰山周家。”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筱武说。
左宗棠故居。
1843年,左宗棠回到湘阴,用在外教书积攒下来的900两白银,在距离老家左家塅大约有十几里外的柳家冲购置了70亩水田,自己设计并督工修建了一座住宅,取名为柳庄,这里正是左宗棠所说的“有家之始”,也是他人生意义上的第一个自己的家。
《成事有道:湖湘家训里的精进法则》《左宗棠家书译注》作者张四连介绍,左宗棠一生挚爱柳树不折的品格,不仅在故居周边栽种了许多柳树,更是将庭院取名为“柳庄”,足见他对柳树的喜爱。
和其他历史名人故居不太相似的是,走进左宗棠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晒谷坪和谷仓,这鲜明体现了左宗棠倡导的耕读传家思想,也呼应了他的自号——“湘上农人”。
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左家自其曾祖父左逢圣始,孝顺、乐善好施的家风一直被人称道。易筱武说,从左宗棠幼时记事起,他的曾祖父左逢圣就在左家塅附近的高华岭设“义茶亭”,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也乐善好施,在族中修建“义仓”,灾年便散粮济困。正是在祖辈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左宗棠就在老家湘阴和父亲兄长一起兴办“仁风团”“积谷仓”,在灾荒之年,设厂施粥,散粮赈灾,接济贫苦人家。
左宗棠故居内的谷仓。
“世德相济,积累深厚”的祖训对左宗棠影响很深,家教家传的潜移默化,让舍小家为大家的爱民情怀,从小根植于左宗棠内心。
也正是在笃厚家风的熏陶下,左宗棠十分注重子孙的教育。他生前留下家训,告诫子孙要“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左氏后人一直遵循左宗棠低调做人、平凡处事之道,并将其思想智慧总结为“疏远官场,潜心耕读。真才实学,自力更生。崇尚简朴,救济危困……”的左公家训。
天下为公,朴实守真
纵观左宗棠的人生,23岁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千古名句;40岁出山,协助两任巡抚主政湖南;55岁筹办福州船政,创办马尾造船厂;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他是地道书生,也是一代名将;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以军功传世,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传奇。
左宗棠曾言,“吾蒙国恩,禄入甚厚,岂能只顾其私?”在张四连看来,这位晚清中兴名臣身上,最为核心的精神就是天下为公。
在故居堂屋前,有一副由左宗棠亲笔所写,拓印而来的匾额“天地正气”,引来了不少游客驻足。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四字出自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张四连说,左宗棠胸中的爱国之志,正是以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为精神标杆,鞭策自己、警醒后人。
而在左宗棠流传于世的163封家书中,也同样充盈着这样浩然的天地正气,与浓郁的家国情怀。
左宗棠故居堂屋前悬挂的匾额“天地正气”。
1879年,左宗棠的儿子带着家人,从湖南前往兰州看望左宗棠,儿子临行前,左宗棠嘱咐道:“不可沾染官场习气,少爷排场,一切简约为主。署中大厨房,只准改两灶,一煮饭,一熬菜。厨子一、打杂一、水火夫一,此外不宜多用人。尔宜三、八日作诗文,不准在外应酬。”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左宗棠教子、束亲之严,也能感受到他在教育子孙方面的心细如发。
左宗棠出山后,湘阴左家已是名门望族,然而日子却过得拮据,左宗棠每年仅寄二三百两银子回家,缘何如此?
史书记载,1866年左宗棠捐献银两支持湘阴两建试馆;1869年湖湘水灾,他捐廉银赈灾;1877年陕西、甘肃大灾,他再次慷慨解囊……左宗棠故居-柳庄讲解员李娜告诉记者,左宗棠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
张四连坦言,左宗棠真正做到了,把天下为公的精神贯穿于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如何拯救百姓于民族危亡之中。
百余年来,左氏后裔深受左公精神影响,始终怀揣着至公之心,大多投身于教育、科研、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
长子左孝威,跟随左宗棠,在军中做了一名随军文书,衣食住行与普通军士一般无二;次子左孝宽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四子左孝同为著名的金石书法家。
曾孙辈中,左景鉴是医学泰斗,也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左景伊是我国著名的腐蚀防护学专家,曾在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
左宗棠后裔、左宗棠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左季年坦言,左公身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精神对他影响很深。从小,左季年就树立了保家卫国的理想。高中毕业后,本可以经推荐进入中专教书,或进入当地发电厂捧上铁饭碗的他,坚定地选择了进入部队当兵,且一干就是12年。
“受家风的熏陶,在我们这个家族的子孙心中,很早就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左季年坦言,入伍前的想法十分简单,就觉得当兵保卫祖国很光荣。
从部队转业后,左季年进入湘阴县司法局工作,后辗转当地多个司法岗位,最后在湘阴县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退休。从法律服务到法律监督,左季年始终秉持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造福于民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载,正是左氏后人传承、践行左宗棠天下为公精神的缩影。
情怀风骨,深植桑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左宗棠精神已成为湘阴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根脉,深刻影响着这里的人们。
位于左宗棠文化园的左宗棠雕像。
9月4日,正值开学季,湘阴县左宗棠学校八年级学生孙一冉打开今年新修订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欣喜地发现,第四课的主题由原来的《洋务运动》改成了《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课本中增加了“收复新疆”的独立章节,倾注了800余字的浓厚笔墨,进行了详细的历史陈述与左宗棠人物介绍。
“看到自己家乡的历史名人被编写进教材,翻开课本的那一瞬间,既惊喜又自豪。”孙一冉笑着说,“身在左宗棠学校,有了家乡的名人榜样,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老师,通过自己的讲述,把左宗棠的精神与事迹传递给更多学子。”
左宗棠学校四年级学生舒菀梒也深受左宗棠精神的影响。今年暑假,她积极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从6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3名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员。“出于对左宗棠文化的认同,我想尽力当好小小讲解员,这既是锻炼自我,也是服务他人。”
驱车行驶于湘阴街道上,随处可见“左公故里,美好湘阴”的宣传语,左宗棠精神已成为一张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深深融于这片地域。
“左宗棠既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家,也是救国救民的实干家。”易筱武介绍,左宗棠文化研究会成立11年来,为了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左宗棠,研究会先后在全国各地组织了50多场文化讲座。
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易筱武依旧感慨万千。“那次讲座是在新疆,当时,我们抵达讲座地点后,当地的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群众得知我们是湖南人后,激动地问我们是否来自左宗棠家乡,我回答说是,他们顿时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跟我们说,‘如果没有左宗棠力排众议,把领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夺回来,也就没有今天的新疆。’听了这句话,我们当时内心十分触动,也更加坚定了把左宗棠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
湘阴县委书记李镇江认为,左宗棠是湘阴近代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和精神标识。基于此,湘阴高度重视文化引领上的振兴。如今,湘阴正在把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期望能让本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宗棠步行街、宗棠广场、左宗棠文化园、左宗棠学校……在湘阴,左宗棠文化已成为这片地域重要的精神载体与鲜明的城市地标。
夜幕降临,宗棠广场上聚集了不少来散步、锻炼的人们,市民胡清也是其中之一。“我每天都会带着儿子来广场散步,时常给儿子讲关于左宗棠的传奇故事,如今,左宗棠已成为湘阴人心中引以为傲的家乡英雄,也成为了我们教育后代的精神榜样。”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左宗棠创立了经世功业,才冠当世,心忧天下,不负平生,“襄”国之名,当之无愧。
左宗棠当年在柳庄推行“义学公”而开办的免费私塾。
历史像一条河流,奔腾不息。走出柳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70余载,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家,左宗棠始终坚守“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真正做到了“克家不私”。
嘉宾点评:
张四连:天下为公是一种信仰,它属于当下也属于未来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推崇备至的至理大义,它是一种信仰,既是国家的,也是百姓的;既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是建设美丽家园的共同梦想。“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既是左宗棠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这样的风骨与情怀,于今日之湖南,正是值得后世学习、传承的不朽力量。
往期回顾:
脱习气、开生面,王船山留下的“示”与“戒”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①
困而知、勉而行,曾国藩修身齐家的“本”与“拙” | 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②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