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加强5G智慧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今年再添6个急救点,打造“1030急救圈”

2023-10-31 09:37:44 长沙晚报 编辑:李丽
字号:

饭桌上,孩子不慎被食物堵塞气道,几乎窒息。家长拨通急救电话后,120调度员一边派车,一边远程指导家长采用海姆立克手法进行解救,帮助孩子转危为安。

地铁站,老人突然晕倒,呼吸心跳骤停。站台工作人员有的拨打120,有的跑步拿来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为老人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

类似的危急时刻随时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在险情发生时守护你我平安健康,既离不开专业的急救队伍,也离不开现场每一位目击者的自救互救。近年,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AED在公共场所配置的有效覆盖,提升全民急救意识和能力”“加强5G智慧化急救体系建设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站点建设”的要求,加速建设体系健全、指挥高效、全民参与、城乡协调的急救体系,为千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构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畅通一条“120生命线” 呼救零等待,铃声响起急救开始

120被誉为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它背后承载着全城人口在面临灾难、意外、病痛等危急时刻得到及时救治的希望。

这样的时刻,等候时间能更少一些吗?获得帮助能更早一些吗?处于焦急等待中的求助者最大的期待是,快些再快些!

平均2秒摘机,1分钟内完成受理和派车,3分钟完成出车,这是长沙市120调度员工作的常态。在去年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120呼叫高峰12个调度席位24小时运行,确保城市生命线畅通无阻。

无论是气管异物窒息,还是呼吸心跳骤停,急救必须和时间赛跑。对于120调度员来说,电话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急救已经开始!

“不要怕,手机开免提,按我说的操作。”一天凌晨,调度员张佩接到市民唐先生的呼救,其妻子在家突然分娩,新生儿没有哭。她在调派急救车前往现场的同时,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唐先生给母子做好保暖,开展急救。

“把宝宝放在硬板床上或地板上,看胸廓有没有起伏……”在确认宝宝已没有胸廓起伏,也摸不到脉搏后,张佩指导唐先生开展新生儿心肺复苏。

“新生儿在哭了,面色正常……”10分钟后,院前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把母子平安送到医院。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主任刘科宇表示,很多人在呼叫120时惊慌失措,这就要求调度员引导对方准确表述时间、地点、病因等要素,用最快速度录入调度系统,还要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技能,远程指导呼救者科学地自救互救。近期,长沙市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后,增设了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ADLS),该系统设置了常见的生命支持场景,包括心脏骤停、气道异物、严重创伤等威胁生命的事件。当呼救者拨打120,调度员可按照系统设置的场景进行标准化的问询和自救互救技术指导,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打造一个“1030急救圈” 83个急救站点,空地协同快速救援

某高速公路路段,一辆大货车失控撞上大巴车,造成货车司机和大巴车上20余名旅客不同程度受伤。受理现场群众呼救后,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立即应急响应,联动119、122赴现场开展救援……这是今年9月26日,在大王山航空救援基地举行的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的场景。

医护人员按伤情程度设置了红、黄、绿、黑4个检伤分类区,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对各区域受伤人员展开专业救治。

“一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已恢复心跳呼吸,为求快速到达医院进一步治疗,请求航空转运!”载着患者的直升机缓缓降落在长沙市第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重症医疗科专家团队做好了会诊和接治准备,为患者更好预后争取最大可能。

“这次演练特别出动‘空中120’直升机进行应急救援,为广大民众搭建安全快捷的空中生命线。”长沙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市大王山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急救点于2021年6月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市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的空白,直升机救援能够覆盖全省范围。

近年,长沙市进一步织密织牢急救网,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有83个急救站点,初步建立起市、县、乡(镇)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同时,针对农村地区急救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的短板,今年计划在长沙县黄兴镇、黄花镇,望城区丁字湾街道,浏阳市文家市镇、柏加镇,宁乡市巷子口镇分别增设一个急救站点,有效缩短急救服务半径,打造“1030急救圈”(救护车城区10分钟内到达、乡村30分钟内到达急救现场)。

锻造一支“卫生应急铁军” 加快智慧化建设,全链条强化急救水平

在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大厅,每一名调度员面前的电脑显示屏上都有一张特殊的地图,地图上可实时定位每一台院前急救车的具体位置。当调度员录入急救地址后,系统会显示待派车辆精准智能排序,调度员轻点鼠标,机器人便会给出车司机、医护人员自动拨号派单。

这是长沙市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后新增功能之一。升级后的指挥调度系统拥有11个智能模块,如院前急救质控平台,对全市院前急救调度、急救响应时间、急救病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更为科学精准;突发事件(含重大活动及赛事)医疗保障子系统,可在手机或电脑上实时监控突发公共事件,清晰了解事件现场周边的急救资源。同时,对全市范围内的救护车进行5G智能改造,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镇的标准化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

近年,长沙同步推进现场救援、院前急救和后续治疗各环节建设,全链条强化专业急救水平,打造现代化高质量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获批成为省级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依托医院。

在夯实硬件的同时,锻造一支卫生应急“铁军”。重新规划布局市县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市级组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重大疫情卫生应急处置、突发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心理救援、核与辐射卫生应急处置5类卫生应急队伍,各区县(市)、各街镇均组建1支综合卫生应急队伍,实现分层分级分类应急;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培养,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人员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和在岗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构建一张“全民急救网” 920余台AED一键导航,急救技能加快普及

今年9月27日晚高峰,地铁5号线一台列车刚到达芙蓉区政府站,车上一名老人突然晕倒、失去意识。听到呼救,站台工作人员迅速将晕倒乘客移至安全地带,检查发现其呼吸心跳已骤停,值班站长立即拨打120并通过广播寻找现场医护人员。一名有救护经验的乘客闻讯赶到现场,联合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还有工作人员拿来了配置在地铁站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几分钟后,120急救医护人员赶到。在急救医护人员和大家锲而不舍的坚持下,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对于心跳骤停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心跳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和心肌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把握急救“黄金四分钟”十分关键。而AED作为一种便携式、易操作的心肺复苏急救设备,被称为“救命神器”。

“近年,长沙市民运用AED挽救生命的案例屡见不鲜,离不开公共场所AED的普及。”据了解,长沙采取“政府购置+社会参与+公益捐赠”模式,市财政已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AED配置管理,2022年以来全市共计配备920余台,后续还将继续投入。今年省级拟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长沙市公共场所AED配置,并以学校、旅游景区、交通站点等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为重点,逐步提高全市AED等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覆盖。

为方便市民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查找使用AED,长沙市建设了AED网点平台,并已在“长沙120”微信公众号上线,实现全市AED一键查找、导航。

AED普及解决了“不便救”的问题,还要通过培训解决“不会救”的问题。从2021年起,长沙启动了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基地31家,现有培训导师1000余人,培训并考核合格第一目击者8万余人。下一步,将推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建成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满足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不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实现“人人会急救、个个会应急”的目标。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